【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除海南省外,其它 5 省区传统的产业结构基本属于重型结构,资源开发型和初级加工型产业比重比较大,一般采掘和原材料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 1/3~1/2;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成份比较单一。这种产业结构类型,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的同时,本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加速经济增长。突出地表现为:5 个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比重较高的省区,都在努力发展加工工业,但工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八五”时期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加工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反而,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采掘和原材料工业在重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略有抬升。工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黑龙江提出 90 年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实现 4 个转变,其中“要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深度开发、多元综合发展型的经济格局”。真正能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主要是以大庆为核心发展的石化工业以及其它化学工业,但其增长速度也只是略高于其它产业。由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仍一直比较缓慢。湖北省在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发挥重工业优势,为农业、轻工业及其它经济部门提供能源、原材料和技术装备”;服装、食品、日用化工、家电等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创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声誉的名牌产品。河北省要“适当加快加工工业的发展,改变轻工业落后的面貌”。吉林省积极培育食品和医药等优势产业,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增长。新疆则“抓住国家调整轻纺工业生产能力和布局的机遇,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农牧业原料优势,大力发展以纺织和食品工业为支柱的轻纺工业”。海南省也在“八五”计划时期、特别是后 3 年,“按照把海南优势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新的产业基础”。在工农业发展极其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基础上,曾一度过高地强调房地产开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八五”前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结构性矛盾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农业和旅游等优势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三、一、二”的产业结构,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开放型经济建设速度加快,但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省会城市和一些沿江沿边的城市被国家相继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由黄石—武汉—宜昌构成的长江开放城市群以及图们江地区、新疆和黑龙江的沿边开放、海口保税区等的建设成为本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区域;1992 年之后,又掀起了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高潮,湖北省达 25
个;吉林省也有 16 个。利用外资、发展“三资”企业的速度比全国的平均速度稍快一些,尤其是河北省“八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额是“七五”时期的22 倍,从 1990 年在全国排名第 20 位前移到第 11 位;吉林和海南 2 省“八
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额是“七五”时期的 10 倍左右,外资成为本省经济建设资金投入的一项新的主要来源。
*在集中投资建设若干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同时,“八五”计划期间,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各省区都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省区经济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都达到了 30%以上。此外,其它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显现。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仍同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吉林、
黑龙江和新疆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薄弱,在工业中的比重仅为 27~37%。
较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的类型:
山西、青海、安徽、宁夏、河南、四川、云南、内蒙古、广西、湖南、江西
该类型 11 个省区经济发展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 1990 年之前,经济增长比较缓慢;特别是“七五”计划时期,普遍出现比较严重的滑坡现象, 同发达省区市差距拉大。“八五”计划时期,各省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上升; 1992 年以后,多数省区 GDP 递增速度连续 4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很稳定,部分省区仍未走出发展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