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8-1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目标

比较优势类型

地方政府目标

区位优势

大多数沿海省份强调自己具有区位优势,而且日益重视对于市场竞争的区位优势,开始强调信息网络发达、与国际市场接近等方面的市场营销优势。以安徽和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省份 1995 年以来强调自己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将使其充分利用东西合作的重大机遇。河北省把环绕接近京津,安徽等省把接近上海、江苏和浙江,湖南、广西等省份把接近广东的地理区位看做自己开展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黑龙江、云南等边境省份强调自己开展边贸的区位优势;上海强调自己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地位,提出“借助和依靠全国的力量办好上海证券市场”,“使上海成为投资机会最多,交易

成本最低的地方”。

政策资源优势

80 年代中国省份之间的政策环境的差别比较突出, 1990 年以来中央有关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加强东西合作的有关战略部署,改变了政策性资源的地区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认为国家加强东西合作战略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东部地区更多地强调自己在贸易体制、金融体制和企业产权改革等方面的先行优

势。

自然资源优势

山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西藏、贵州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省份

以及位于东部和中部的一些自然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省份,如黑龙江、安徽、河北、广西把联合开发资源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

生产要素优势

沿海省市在制定对口支援和帮扶战略和计划时,一般都以自己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合作出发点。安徽、湖南等中部地区省份认为自己与西部地区省份相比,在技术、设备、科技、人才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以上海为代表,发达省市开始明确强调自己在管理、技术、名牌方面的全国性优势,重视对本地无形资产优势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明确提出土地、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已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迫切需要提高结构效益水平。除自有资金积累优势外,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更突出地反映在资金融通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水平上。上海新近提出了“以资金、技

术换市场”的口号。

共享优惠政策,在跨地区联合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不同类型地区的倾斜政策和地方优惠政策。与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资源对由发达和欠发达地市组成的省际毗邻地市协作区和城市协作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例如,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提出“要利用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库区移民的优惠政策”。闽粤赣三边协作区提出要充分利用该协作区由“经济特区”、“保税区”、“老少边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多种区域类型构成的优势,争取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

形成区域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以争取更多重视和支持,改善区域性投资环境。

实现区域联合发展,办“一地一市办不了而通过联合协作能够办成的实事”。以合作伙伴在政策环境、资源、区位、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基础进行互补性发展,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组合形成高水平的协作分工体系,实现综合发展效应。其中,发挥整体区位优势共同发展国际化经济, 和加强港口—腹地的协同配合,是两个主要目标。例如,辽宁中部经济区提出以城市群整体优势面向东北亚;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区提出要发挥面对台湾、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共同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淮海经济区提出

要综合发挥陇海——兰新带“新亚欧大陆桥”的优势和连云港、日照港对外窗口的作用。

*贯彻国家关于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方针,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90 年代以来,大多数地方政府对于对口支援三峡和对口帮扶的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分工明确,措施具体。全国 20 个省(市)、10 个大中城市、中央 50 多个部门参与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一个省(市)、一个大中城市重点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一个县(市、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中西部地区省份在国家实施加强东西合作战略和对口帮扶战略后,对东部地区摆出全面开放的积极合作姿态。

沿海发达省市内部的不平衡也相当突出,如江苏省的苏北、福建的闽西、广东的粤西等与所在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了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广东、福建等在本省内部开展对口帮扶。1993 年厦门、漳州和泉州与龙岩地区和三明市结为“山海协作”对口扶持的“对子”。始于 1995 年的闽西南五地市区域合作提出“山海协作,梯度推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省内区域经济一体化。

2.主要政策措施

90 年代初,企业是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主体的观念已为广泛接受,各省区市纷纷把这一领域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改善政策环境,为企业合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重视建立地区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基础。主要的政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规划和规范化管理

编制经济协作专项规划。与“八五”相比,各省区市在“九五”社会经济规划中都较多地增加了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内容。上海、天津、河北、安徽等省市还编制了经济协作的专项规划。

联合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一些区域组织,如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武汉经济协作区、重庆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区等相继进行了经济区经济发展规划。积极为企业提供规划咨询和信息服务。

签署省际双边合作协议。近年来,一些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之间及其与中部省份达成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如:《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会谈纪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会谈纪要》等。河北省有关部门就加强联合与协作签署对口合作协议 30 多份。至 1997 年初,国务院指定的对口帮扶对子省份之间都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明确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重点帮扶的对象、目标和任务。

  • 制订有关优惠政策,实施鼓励措施

近年来沿海省区市对于开展国内横向联合与协作的政策激励除有关企业税收优惠条件外,还涉及帮助解决外来人员的户口和子女就学问题,以及为外地企业提供跨地区贷款等方面。沿海发达省份制定促进地区合作的有关政策法规由笼统的宏观产业指导转为比较具体的项目和企业方案。1995 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省区纷纷出台鼓励其它地区与本地区开展横向联合的优惠政策,包括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减免税收、提供市场以及在土地和场地租用等方面的优惠条件等。

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伙伴之间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些区域性的优惠政

策和措施,主要目标是取消地区性贸易壁垒,推动生产要素的区域性自由流动。其中以省际区域合作组织的政策协调最有代表性。参见专栏 8.2。

专栏 8.2

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的区域性优惠政策

(1986~1994)

——九地市在税务、物价、信贷等方面主动与邻省接轨;

——制订“九地市贸易往来的若干意见”

——对区域内客商参与展销购销活动优先安排摊位;

——物价部门参照邻省的价格政策制订灵活变通措施;

——税务部门采取了减免税收办法

——工商银行系统实行“集中资金、分批安排、利率优惠、周转使用”的融资办法,选择在成员行开户的经济效益好、影响较大的企业或项目进行联合投资。

多数东部省区市制定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宗旨在于鼓励本地企业进入三峡库区。除东部省市外,安徽、黑龙江等中部省份也制定了以鼓励企业参与支援工作为核心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优惠政策。

中西部省区制定了针对加强东西地带间合作的优惠政策,多数内容是为吸引外来资金提供地方性优惠条件。一些地区明确提出把用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全面推广到面向国内其它地区的“招商引资”。90 年代初新疆针对国家有关开展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专门制定了“加快发展新疆棉纺工业的若干优惠政策”。

*设立专项支持资金

一些省区市政府设立规模有限的内联发展基金。1996 年云南省建立横向联合扶持基金,从 1995 年起,每年从省财政拿出 3000 万元用于支持省际间重点联合项目。

一些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区市政府计划利用地方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进行直接资金支持,但规模较小。至 96 年,广东省由省财政和 13 个对口支援市财

政无息出资 9000 万元,江苏省已经筹资 3000 多万元,上海、山东和浙江等

省也已分别筹资 4000 多万元。部分沿海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基金。

上海市划出一块地方财政贴息贷款用于鼓励本地区生产名牌产品、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入三峡库区。鼓励企业对库区搬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兼并、租赁,从而帮助库区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造,帮助对口扶贫地区建设符合当地特点、有发展后劲的项目。

除了上述做法和措施以外,一些省区市在开展合作中,还采取了培训干部、对口招工、援建教育设施、救助灾害等措施(专栏 8.3)。

专栏 8.3

深圳对口帮扶的若干措施

——建立经济合作基金。从 1990 年 8 月开始,深圳市首先选择粤北山区为目

标开始以投放基金为主要形式的扶贫工作。同年 12 月,省政府确定深圳对口

扶持梅州市。截止 1995 年底,该基金已滚动发展到 5 个多亿,扶植了省内的

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以及三峡库区的万县、巫山、巴东等地,共 140 多个投资项目;

——培训干部。从 1993 年始,出资举办 18 期培训班,培训内地干部近 2000 人;

——对口扶贫。广东省确定深圳扶持省内大埔、五华、丰顺和紫金 4 县,国

家把深圳确定为扶持贵州 4 市之一;

——对口招工。从中西部来深的劳务工已超过 150 万,其中贫困地区招工 80 多万人;

——援建希望小学,为 11 地区援建 142 所希望小学,帮助 64 万失学儿童复学;

——救助灾害——提供科技文化信息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