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超前或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出现了的一些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速度最快的领域,如通讯网络、电视广播业、高级宾馆和购物中心等。由于体制不完善、战略制定失误、某些决策有追求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等倾向,许多省区市第三产业中个别领域的发展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脱节,突出表现为过于超前或重复建设,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场建设、中西部城市中的高档娱乐服务设施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业等,造成投资浪费与产业结构运行效率偏低。
工业经济实现了向非国有经济为主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虽然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其份额却逐年下降,粗略估算,国有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54%下降到 1995 年的 42%。集体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其中,乡镇企业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流。其它经济类型迅猛发展,在商业和餐饮业领域,个体与私营经济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商投资企业在其它经济类型构成中已占相当的地位。
国有经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仍高达 66%。在能源、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国有经济也没有失去其主导地位。但在工业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却在过去的几年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六五”和“七五”时期,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 29%和 43%。“八五”时期,国有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8.3%,而非国有工业则高达 38.5%,使非国有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 58%,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1995 年,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 4 省的非国有经济比重高达 80~86%;其次为山东、上海、河北、广西、海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比重为 60~40%;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省区是: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超过 35%。“八五”期间,工业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国有经济,因此,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国有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制约着工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在国有工业整体优势明显下降的同时,一些重要的工业行业,国有经济仍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95 年,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比重仍分别达到 78%和 68%。国有经济效益偏低,劳动生产率已低于其它经济类型的工业,亏损面呈逐年扩大的趋势,1991 年为 25.8%,1995 年增加到 39.6%,其亏损额占全部工业亏损额的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