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9—15 “八五”种植业产值平均指数
地区 |
平均指数 |
地区 |
平均指数 |
地区 |
平均指数 |
地区 |
平均指数 |
地区 |
平均指数 |
---|---|---|---|---|---|---|---|---|---|
北京 |
104.6 |
吉林 |
102.6 |
福建 |
110.9 |
广东 |
105.6 |
西藏 |
105.4 |
天津 |
106.6 |
黑龙江 |
104.9 |
江西 |
101.9 |
广西 |
108.6 |
陕西 |
106.0 |
河北 |
108.5 |
上海 |
103.3 |
山东 |
107.4 |
海南 |
109.3 |
甘肃 |
105.9 |
山西 |
102.6 |
江苏 |
107.7 |
河南 |
106.9 |
四川 |
104.1 |
青海 |
101.6 |
内蒙古 |
104.1 |
浙江 |
104.8 |
湖北 |
104.2 |
云南 |
106.8 |
宁夏 |
104.4 |
辽宁 |
106.5 |
安徽 |
105.3 |
湖南 |
104.9 |
贵州 |
106.1 |
新疆 |
108.2 |
形势一般的地区:甘肃、广东、西藏、安徽、湖南、黑龙江、北京、湖北、四川、宁夏、浙江和内蒙古,其种植业产值年增长率在 4~6%。
形势较差的地区:上海、山西和吉林,其种植业产值年增长率在 2~4%。形势最差的地区:青海和江西,其种植业产值年增长率在 2%以下。“八
五”期间这两个地区的种植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九五”期间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 粮食生产形势
从表 9—16 我们不难看出,各地区“八五”粮食生产形势可以分为 5 种主要类型:
粮食持续增产的地区:海南、西藏、安徽、河南、云南、贵州、新疆、山东和河北。这些地区多为宜农荒地较多或中低产田较多、从而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其中,西藏和贵州的粮食增产以小幅度和持续为特征,属于
特殊类型的民族和自然区域。
粮食产量总体增长地区:福建、天津、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宁夏。这些地区粮食产量从总体上讲是增长的,在个别年份由于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差,或者由于政策影响而有小的下降。
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的地区:内蒙古、山西、吉林、江苏、四川和甘肃。粮食总产波动较大的地区:辽宁和广西。这两地区之所以粮食总产波动
较大,可能是由于其受开发区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但另一方面也正说明这两地区的粮食生产自我调适能力较强,对外界农业与非农产业关系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的地区:陕西、青海、广东、北京和上海。这里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经济发达、耕地萎缩势所必然的地区,如广东、北京和上海, 它们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较强,从自身角度看允许以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来弥补农业发展的下滑,说到底它们可以做到有钱买粮;另一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潜力尚在、还未到萎缩的地步,说到底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放任农业、放任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贫困,还没有足够的钱来买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