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沿海特区及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区域作用

沿海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外向型经济成分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使中国经济愈来愈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的基地和枢纽。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的“明星”地区。

在 1995 年以前的 10 多年间,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享有中央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大量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以及大规模经营进出口贸易, 大搞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较快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在进入第 15 个年头的时候,开始面临新的发展形势。1995 年底,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汕头经济特区时,强调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建设两个精神文明等方面走在全国前面。一些经济特区着手制订现代化的新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与国际经济运行体制相适应的对外经济体制。有的特区提出要建设科技型的经济特区。这些精神成为 1996 年 5 月国务院在珠海召开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得出的基本方针。

1996 年国家全面实施对进出口税收的 3 项改革。在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淡化了各类优惠政策的作用,促进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必须“第二次创业”,即增创新优势。国家正在采取措施,促进东西部之间的合作和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正在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等等。

本章着重概括反映了 1991~1996 年,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针对决定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发展的几种类型区域的建设,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进行了功能、结构和布局等综合分析;结合“八五”时期和“九五”计划的发展战略问题的归纳,阐述了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第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及其区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