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长期超高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1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内陆部分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他们多年 GDP 的增长率达到 15%以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目标模式的确立

由于上述理由,“八五”期间,国家并未提出如 80 年代那样的区域政策,

而是酝酿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大约在 1992 年,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和政府文件中,开始出现“地区协调发展”的提法。这是一个各个地区都可以接受的、同时要求各地区实行利益妥协的主张。

1996 年 3 月 17 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地区之间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方针差距。从‘九五’开始, 要更加重视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还提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和全国统一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 促进地区经济沿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

这样,就确立了现阶段中国地区间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

重要政策、措施

*1992 年中央政府确定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13 个边境城市对外开放,长江沿岸 5 个城市对外开放,4 个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11 个内陆省会城市的对外开放。

*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工程、大型工业项目、农牧业基地建设的总规模。其中包括一些大基地如晋陕及内蒙古能源基地、沿黄火电站群、红水河水电开发、新疆石油勘探与开发,以及新疆的 3000 万亩棉花工程等;据不完全统计,1996 年在建的(“八五”期间开工的)国家重点煤炭、石油、电力、水利、铁道、交通、邮电、民航、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化、林业等建设工程共 119 项,其中,东中西 3 个地带分别为 46、41

和 22 个,明显以中西部为

图 1—2 全国开放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

主。另有 10 项是跨地区的(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等编:《国土与区域经济》,

1996,第 4 期)。

*逐步提高了西部地区大型工程建设中国家投资的比重(表 1—4)。自1996 年起对某些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取消了拼盘制,全部由中央政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