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入产出法简介

(一)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

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消耗。如果我们进行的是生产活动,那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电力等的消耗,就是这项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就是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的技术管理水平之下,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数量上的依赖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就是计划经济活动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反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是消耗系数。消耗系数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直接消耗系数,它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一个部门生产的单位产品消耗另一部门产品的定额,例如,生产一吨铁要消耗 190 度电,这就是生产吨铁对电的直接消耗系数。其二是间接消耗系数,它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一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间接消耗的另一部门产品的定额。例如炼铁需直接消耗电力,这就是直接消耗,而炼铁需要消耗矿石,生产矿石又需消耗电力,对炼铁的产出而言,生产矿石消耗的电力就是炼铁对电力的间接消耗了。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就是生产某一产品对另一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投入产出法正是通过完全消耗系数来决定生产某一最终产品对其他部门产品的全部需要量,由此而作出平衡的计划安排的。所以说,求出投入产出的完全消耗系数是运用投入产出法的关键所在。

(二)投入产出模型的种类

投入产出模型按照分析时期的不同,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分析研究某一个时期的再生产过程,动态模型则分析研究若干时期的再生产过程,并研究各个时期再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所以静态模型中的变量涉及某一个时期,而动态模型中的变量则涉及到几个时期。静态模型又可为静态开模型、静态闭模型、静态局部闭模型三种。静态开模型已经很成熟, 应用最广。在这个模型中,通常把最终产品作为外生变量,即由模型外确定其数值的变量来看待。而静态闭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是内生变量,即都是通过模型的计算确定其数值的变量。

投入产出模型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劳动投入产出模型等。此外还有实物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所有的数量都是按价值单位计量的。在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中,其数量大部分都是按实物单位计量的。一部分可采用价值单位或劳动单位计量。

投入产出模型按照编制的时期不同,可分为报告期投入产出表和计划期投入产出表两种。前者是对过去的年份,利用统计资料编制的。后者是为进行计划计算和预测,今后某一时期编制的。这个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预测的工具和方法。其运用较为广泛。

(三)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法的核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不同部门间之间联系及投入产出关系的表式。它可能十分复杂,也可能比较简单。无论复杂或是简单,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下表是一个高度简化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表

部门间投入产出表

消费部门

生产

部门

中 间 产 品

最 终 产 品

总产品

1

2

n

合计

消费

积累

储备

出口(十)

出口(十)

合计

日常物质消耗

1 X11

X12

Xln

Y1

X1

2 X21

X22

X2n

Y2

X2

Μ Μ

Μ

Μ

Μ
n Xnl

Xn2

Xnr

Yn

Xn

合计

固定资产折旧

W1

W2

Wn

新创造价

劳动报酬

V1

V2

Vn

社会纯收

M1

M2

Mn

合计

总 产 值

X1

X2

Xn

在这个部门联系平衡表中,纵横交叉的双线把表分为四个部分,其左上方是象限 I,右上方是象限Ⅱ,左下方是象限Ⅲ。右下方是象Ⅳ。各个象限反映了社会生产和分配的不同方面。

象限 I 是表的基本部分,它反映着各物质生产部门问的技术经济联系。由于这种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用线性函数去近似地反映它。象限 I 的各行,表示某部门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分配,各列则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的消费情况,其合计数就是该部门总产品生产的物质消耗。象限Ⅱ主要反映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的分配情况和各部门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象限Ⅲ主要反映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其各列的合计数构成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净产值之和。象限Ⅳ反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以及非生产领域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收入。这种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的构造,科学地从实物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反映社会总产品的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具有直观、简浩、高度概括的优点,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在计划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