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学

明清时期的历史学也有相当的发展,除去历朝宫修的《明实录》、《清实录》、《元史》、《明史》、《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续三通、清三通等之外,私人著述也极为丰富。编年体有谈迁的《国榷》、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有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杂史和笔记有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别集》和沈德符的《野获编》,地方志有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学术史有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特别是学术史的编纂,是明清学者在历史学方面的一项重大贡献。

明清之际,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局面下,出现了研究当代历史之风。为黄宗羲所创的浙东学派,专门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末的历史。浙东学派的著名历史学家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思想,他们写史的目的是为了抗洁。万斯同(1643—1702 年),号季野,鄞县人,所著《明史稿》是清朝官修明史的蓝本。同时,温睿临也编辑了一部专记南明史事的《南疆绎史》。黄宗羲的《南雷集》和全祖望(1705—1755 年)的《鲒埼亭集》,表面看是两部文集,其中所写大都是抗清的历史。在清初,谈迁的《国榷》,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受到浙东学派的影响。

随着乾嘉时期考据的盛行,历史学也走向考据的道路。钱大昕(1728— 1804 年)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1727—1814 年)的《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1722—1796 年)的《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部考史的名著。钱书最

详于校勘文字,解释训诂名物,纠正史书谬误。王书则详于典章故实,特别是官制、地理。《二十二史札记》著重论证各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在史学考证方面,独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在考据的影响下,对旧史补表、补志、补注和辑快的工作也取得较大的成绩。在辑佚方面有各种后汉书和晋书等。还有一些学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很多失传的史书,如邵晋涵辑出的《旧五代史》、徐松辑出的《宋会要》稿。

清朝学者研究古史也有成绩。康熙时,马》骕著《绎史》,搜集大量古代文献的资料,当时人称他“马三代”。乾嘉时,崔述著《考信录》,他对经书大胆怀疑,考证古史也极精核。

明清时期,各地纂修方志之风,比过去更加流行。今传方志六千余种, 大部分皆清人所修。乾嘉学者章学诚(1738—1810 年),号实斋,浙江会稽人,擅长修志,著有《湖北通志》、《常德府志》、《和州志》、《永清县志》等。他认为“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又认为修志更主要是求其实用

章学诚不仅精于方志学,而且在所著《文史通义》中,也提出了对史学的一些看法。他主张六经皆史,主张修史贵开创而不必拘于成法,又主张修史要有“史意”,史意即史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