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1405 年)到宣德八年(1433 年)之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是一件闻名中外的大事。

郑和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令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吉兰丹、彭亨(今马来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溜山(今锡兰),榜葛剌、琐里、加异勒、柯枝、古里、南巫里(今印度),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今阿剌伯半岛),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麻林(今非洲的东岸)。

郑和末一次出使的船队拥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以及铁锚匠、木艌匠、搭材匠、水手、民稍人等二万七千多人,共乘坐大船六十三艘,其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 可容一千余人,是当时航行海上的最巨大的船只。其他各船平均也可容四五百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并且满载着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的货物

郑和本姓马,是云南昆阳回族人,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即世传的“三保太监”。他是奉明朝皇帝的命令出使西洋的,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提高明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所以乘坐的船只又叫作“宝船”。郑和每至一地,就表示中国愿意和各国通好,然后与他们进行贸易,约请他们派遣使臣到中国来。这种交往大都是和平进行的,只有极个别的地方发生过武装的冲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