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宋的史学通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杰出编年史。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并在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的帮助下,写成了这部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的巨著。他的取材范围极广, 凡正史、杂史、笔记、小说、地志、文集等等,无不“左右采获,错综铨次”。司马光认为,“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他编写此书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统治人民的经验,所以,他用较多的篇幅记述历代的“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也搜采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通鉴》采用《左传》的叙事之体, 而不着重于“春秋义法”,对于所引史料一般都不大加窜改。对于原来记载中纷歧较大的事项,则只选择其“证据分明、情理近实者修入正文”,其余的则另行编录,辨其谬误,说明其舍此取彼之故,别成《通鉴考异》一书, 以解读者之疑。在《资治通鉴》刊布之后,编年体成为历史编纂者们最喜欢采用的体裁;司马光在编写《通鉴》时所创立的各种体例,例如别成《考异》的办法,也成为后来编写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不采用编年体而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有南宋初郑樵编撰的《通志》和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郑樵博学多闻,他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他所著《通志》中,虽有历代君臣的本纪和列传, 但其精华所在则是天文、地理、都邑、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二十略。

《文献通考》全书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二十四考。杜佑《通典》只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八典,《通考》却大加扩充,单把《通典》的食货一门就分作田赋、征榷、市桑、土贡、国用等八考。书中叙述历代制度的沿变,不但采用经史中的文字,而且摘录唐宋诸臣的奏疏和士大夫的议论,夹叙夹议,使读者对于一事之本末利弊能得到比较概括的知识。书中各《考》都记述到南宋末年为止,而对于南北宋的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所记特详。元代所修《宋史》中的各志,例如《职官志》、《兵志》、《食货志》等,有很多部分都是抄袭《文献通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