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的社会经济

辽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林东之间)周围地区,“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阿保机把首都建置在这里,这种经济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阿保机在建立辽国的前后,也把其“南攻燕、蓟所俘人户”分散安置在潢水以北适合农耕的地方。攻下扶余以后,又把扶余的农民迁徒到临潢府以西的定霸县,“与汉人杂居,分地耕种”。这就不但使这一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日益加多,而且使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也流传到那里,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辽对所俘获的具有手工业技术的汉人,从阿保机时起,即尽量把他们安置在临演府城内和述律后所领头下军州中。到燕云十六州归辽之后,“并汾幽冀之人”被安置在临潢府的更加多,在临潢府城内,布帛绫锦等类的作坊也出现了

临潢府的南城叫做汉城,那里有店铺、街市,是商贩聚居之地。到这个首都来进行商贩的回鹘人很多,汉城里有一个回鹘营作为他们聚居之地。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的府城,是辽圣宗时从燕、蓟

选拔了一批“良工”去修建的。中京道灵河(今大凌河)流域的一些州县, 地生桑麻,辽朝前期的几个皇帝便都把“俘户”中的一些善于织絍的人安置在这里。河北的定州在唐代就是出产丝绸最多的地方,辽世宗时就把从定州俘掠的一些民户集中安置在灵河流域,并建立弘政县(今辽宁义县境内)以

居之。从此以后,“工织絍,多技巧”,便成为弘政县以及与之相邻的白川州(今辽宁朝阳县境内)的居民的特点。沿灵河一带的居民,只向辽政府输纳蚕丝或绢帛,而不交纳谷物,当时叫做“丝蚕户”。辽朝每当派遣使臣往北来去拜年庆寿或作别种交际时,多用白川州的绢帛作为赠送宋朝的礼物

,可见其地所产绢帛质量必较高。

中京道的泽州(长城喜峰口外)有银冶,柳河(令河北伊逊河)西北有铁冶。山区中林木繁茂,近山居民多以烧炭为业

辽的东京辽阳府所属各州县,大部分是渤海国的故地,那里“地衍、土沃”,适于农耕,且有“木铁鱼盐之利”。辽灭渤海之后不久,便把渤海京城附近的遗民大量迁移到辽阳府境内。这一措施,一方面是为了分化渤海遗民,便于进行统治,另一方面也是要使辽阳地区的农田能得到更多的人去垦种,其“木铁鱼盐之利”能得到更多的人去开采。十世纪中叶的辽海地区, “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其富庶已不下于燕云十六州了。辽圣宗时, 燕京地区有一次连年饥荒,辽廷的臣僚有人建议,应当“造船,募民谙习海事者,漕运辽东粟以振燕”。这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却反映出辽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富足情况。

辽的东北边境谐里河(令海拉尔河)流域,从耶律德光时就已开始经营农业。耶律德光把这一地区分赐给南北院中的契丹贵族,令其前往垦种。其北部边境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则是辽朝为了抵御“西善”而置戍屯田的地方。辽道宗初年(十一世纪中叶),胪朐河流域的农业已经发展得很好,在其附近的一个边防城镇州积谷达数十万斛,每斗谷只值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