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的大量发行

宋朝和海外的贸易,其输出品虽规定以绢帛、锦绮和瓷漆器物为主,但大量的铜钱也随之外流。且常常是“边关重车而出(流往辽境),海舶饱载而回(流往海外)”。因此,在北宋晚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钱荒现象。

南渡之后,宋高宗曾屡次下诏禁止钱币外流,规定一切出海船舶都要经由市舶司的官员检查,不许其中搭载铜钱。但这些禁令并不生效。一直到十三世纪中叶,铜钱还是大量地流向国外。近年来曾在广东珠海地下发掘出南宋人窖藏的铜钱一万多斤,大约就是集中在那里准备偷运到海外去的。因此, 南宋钱荒的问题比北宋更严重得多。

南宋每年铸钱一般不过八万贯,最多的年份也只有十六万贯。而每年都有大量铜钱被运往海外,或被地主富豪人家窖藏起来,于是公私交易和军政开支便不能不主要仰给于纸币。南宋政府在杭州设有专管印造纸币的机关, 叫做“行在会子务”。所印会子的票面分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四种,代替现钱行使。另外还有“川引”、“淮交”和“湖会”,是限制在特定地区行用的纸币。还有“钞引”,是商人输纳现钱给政府,政府发与商人批发茶、盐、香货的凭证。

政府没有足够的铜钱作为兑换纸币的本钱,而纸币的印造则与日俱增, 币值便不能不日益跌落。到后来,南宋政府竟不许民户用纸币交纳课税,币值的跌落更甚,其为民间之害也就越发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