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纷纷响应

在西太后统治的最后两三年中(1906—1908 年),清政府企图以“预备立宪”的空话抵制革命影响,并争取资产阶级右翼和地方绅士的支持。1906 年 8 月,西太后根据考察宪政回国的清宗室载泽等五大臣的意见,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下诏预备立宪。1907 年,又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谘议局。于是立宪派的政治团体,在各地纷纷成立,其中较大的如江、浙以张謇等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这些团体是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和地方封建势力代表的集合。他们主张用“叩头请愿”方式促使立宪实现。康、梁的“保皇会”从 1907 年初改组为

“帝国宪政会”。同年 7 月,梁启超在东京成立类似政党的“政闻社”组织, 向国内进行联络,标榜要求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内阁,借以抵制革命派的活动。但他在西太后心目中仍是罪在不赦,政闻社在第二年就被查禁消灭了。

在统治力量日趋解体的情势下,清政府利用“预备立宪”的招牌,在 1907 年以“改官制”为名,把政权集中在满洲贵族手里,同时减削地方督抚的权力,把其中最有势力的张之洞和袁世凯内调,给予军机大臣名义,夺去实权。“中央集权”是革命势力紧压下清统治集团内部呈现裂痕的一种表现。1908 年,西太后以“九年后实行立宪”答复江浙立宪派的请愿运动,表现她终身不立宪的决心,在同时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也是毫无诚意的表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即 1908 年 11 月,光绪帝、西太后在两日之中先后死去。溥仪继立,改元宣统(1909—1911 年)。溥仪年幼,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以载沣为首的统治集团依然没有改弦更张的打算。

* * *

人民革命形势的高涨进入了新阶段,革命的锋芒就其根本上说来是对着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