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设厂垄断中国工业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除了攫夺中国经济命脉如路矿等之外,还设立各种工厂,企图垄断中国工业,首先是纺织业。1897 年在上海正式开工的,就有英国怡和、老公茂、德国瑞记和美国鸿源四个纱厂。英国又收买中国官商合办的裕晋纱厂改名协隆。这五个厂共有纱锭十六万枚。日商东华纱厂不久也在上海开设。帝国主义官方加紧鼓励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投资。甲午战争前,上海原有由盛宣怀控制的中国官商合办的纱厂五家,纱锭十几万枚

,中国每年仍输出大量原棉(主要向日本),而从印度输入大量棉纱。在侵略特权庇护之下,帝国主义把上海变成它们在华纺织业的中心。中国纱厂渐难立足,不断倒闭、出卖(如裕晋)、“出租”或招洋商入股(如裕源纱厂)。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结果,首先是对于中国工业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