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宋的两个主要学派宋代的理学

这一学派是从宋代的新儒家学派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对于两来的理学家们,大体说来,可以分作两派,即以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诸人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这两派理学家对于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如宇宙起源问题,理和气即精神和物质的依存关系问题,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的分歧都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分歧。

张载(1020—1077 年),关中郿县横渠镇人,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正蒙》。

张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万物的本体,太虚(即天空)也是物质性的,它是“气”之散而未聚的一种状态。无限的物质世界, 是由太虚与万物共同构成的。张载又认为气是变化不已运动不止的,而气的变化运动,则是由于对立面的斗争。他把气的变化规律(亦即物质的变化规律)称之为道。

张载虽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在于感官有所接受,但他又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至静无感,性之渊源”。他还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说法又暴露出来,唯心主义在张载的哲学中仍然占主要的地位。

程颢(1032—1085 年)及其弟程颐(1033—1107 年),洛阳人,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二程的哲学著作被后人编辑在一起,称为《二程全书》。

程颢承认事物对立的普遍性,并且承认对立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原因。这表明他对于客观辩证规律是有一些认识的。但他把天、理、心都等同起来,不把天和心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而认为二者的最本质的东西却是一个“理”。

程颐的哲学的中心命题为“性即理也”,他认为“天下更无性外之物”。理和性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而性或理又是先于物质而存在,并且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朱熹(1130—1200 年),生于闽之延平,祖籍是徽州婺源。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最大的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理学家的学说。二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到朱熹就更加完整和具有系统了。

朱熹是一个很渊博的学者。对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都作了注解阐释的工作。他是通过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所以,他所作的《大学》、《中庸》章句和

《论语》、《孟子》集注以及《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事实上就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他平时对学生的一些谈话,被记录下来,后来辑为《朱子语类》,也是朱熹的一种重要哲学著作。

对于物质和精神二者的关系,朱熹以为:“理在先,气在后”,以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以为“理是本”,“理终为主”。而这个理的极致, 即其最高境界,则为“太极”。但他又说天下没有无气之理,说气不聚结则理亦无所附着。因而,朱熹的学说常不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陆九渊(1139—1192 年),江西金溪人,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所提出的一些哲学命题,和朱熹一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大都是针锋相对的。朱熹着重读书明理,着重观察事物以穷其理,陆九渊则以为这都是“支离事业”。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以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因而主张所谓“致知格物”多应当采用“易简工夫”,即“发明人之本心”, 也就是只在内省和反求诸己方面多下工夫。他既反对博览群书,也反对著书立说。

以上这些思想家的哲学见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于从孔孟以来历代儒家所倡导的纲常名教,则是一致强调和维护的。张载以为周礼必可行于后世, 还特别强调谱系、世族和宗法,实即要把“族权”更加提高。程颐主张寡妇不应再嫁,即使贫穷无依,也应为亡夫守节。他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一些名教思想和行为轨范,经宋儒们大力宣扬之后,政权、族权、夫权这几条绳索对人们的束缚便较前更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