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乾隆时清与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

被准噶尔部逼往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封建主,在康熙时接受了清朝政府的封号。雍正元年(1723 年),被清朝政府封为亲王的封建主罗卜藏丹津也在策妄阿拉布坦的煽动下,胁从游牧各部发动了叛乱,并屡次派兵大掠西宁等地。清朝政府以岳钟琪率兵迎敌。雍正二年(1724 年),清兵大败罗卜藏丹津于柴达木,罗卜藏丹津逃往准部,降者数万。清廷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又在青海设立土司,加强了对青海各族的统治。

准噶尔部长期与清廷为敌,并煽动西北各地反清,因此,战胜准噶尔是清廷是否能进一步完成全国统一的关键。雍正五年(1727 年)策妄阿拉布坦死,由其子噶尔丹策零代领其众。雍正七年(1729 年),清兵分两路会攻伊犁,北路军失利,准噶尔军追入喀尔喀,蒙古郡王策凌于厄尔德尼昭(光显寺)大败准噶尔军。雍正十年(1732 年),噶尔丹策零率军东下,又为策凌所败。清朝政府乃于雍正十二年(1734 年)与噶尔丹策零议和。

乾隆时,准噶尔在西藏、青海、喀尔喀蒙古等地的势力,已相继被清朝政府肃清,而准部统治者之间又长期发生了内乱。乾隆二十年(1755 年), 清兵在西北各蒙古部落的支持下,攻占了伊犁,但策妄阿拉布坦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阿睦尔撒纳要清朝允许他一人独领四部,清朝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于是战火又起,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准部才全部被清兵平定。清朝统治者恨准部长期反抗,下令屠杀,统治者挑起的战争,使无辜的准部人民受到迫害。以后清军即在伊犁等地分驻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巩固了对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原隶属于准噶尔的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在这时也并入清王朝的版图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