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一、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宦官专政

从明英宗到武宗时期,明朝的统治已开始走向衰败的道路,出现了宦官专政的局面。

一部分得到皇帝宠信的宦宫掌握了强大的经济势力,他们是皇帝私产的管理人。自己又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在京城内外广置田园、庄所、马坊、塌坊,奴役着大批佃户、家丁、军余和义男,常常假借各种名义如修建寺院等,到处侵夺人民的田产。宪宗成化时,宦官汪直占日达二万余顷,武宗正德时,宦官谷大用占田亦达万顷。这些宦官实际上都是具有政治特权的大地主。

明成祖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政治,曾给予宦官一定的权柄,使他们成为皇帝得力的助手。明朝又在宫内设置了宦官二十四衙门,其中以司礼监的职权为最大。司礼监代皇帝审阅奏章,传布政令。英宗正统以前,皇帝多上朝听政,一遇大事,还要亲临内阁会议,对宦官的管束也很严,一般不能横暴生事。到了明朝中叶,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等人都长期不问政事, 于是宦官乘机窃夺权势,挟制内阁,从此国家大极就转移到宦官手中去了。

英宗正统初年,内阁大学土杨荣、杨溥和杨士奇执政,号称“三杨”。在“三杨”执政的时期,内阁还没有完全为宦官控制。不久,司礼监太监王振擅权,三杨先后遭受排斥,从此宦官随时都有颠覆内阁、左右政局的可能。宪宗成化时,宦官汪直专政,以致当时的人“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武宗正德时,宦官刘瑾的气焰更大。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在刘瑾干政的时期,大臣的奏章要写双份,一份送到皇帝那里,另一份送到刘瑾的府内。内阁大学士焦芳、曹元都是刘瑾的党羽,焦芳甚至跑到刘瑾家内去办事。刘瑾更利用权势, 变乱铨法,滥改刑律,随意增加科举的名额,命各地镇守太监“接受民词”, 又“检核各边屯田,倍增其税”,明中叶宦官权势之大已到了顶峰。

明代宦官大都用厂卫作工具来巩固他们的权位。厂卫的机构在明中叶也有很大的扩充和发展。成化时,宦官汪直在东厂之外又建立了西厂,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专门在南北两京侦察异己,并对人民的秘密结社进行严厉的镇压。西厂从建立到废除,“先后凡六年,冤死者相属”。武宗正德时, 刘瑾掌司礼监,命其党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当时除恢复西厂外, 又设立内行厂,内行厂的权势更大,连东、西厂的人员也在被侦缉之列。明朝中叶,锦衣卫也形成为一个拥有几万人的庞大的机构,其中有指挥、将军、校尉、力士等职位。

宦官倚仗政治特权,无不贪污受贿,残刻人民。王振家产有金银六十余库,刘瑾家产有黄金二十四万锭零五万七千八百两,银五百万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其中大都是文武官僚所敬奉。很多勋戚拉拢宦官,内外各地的大官僚也纷纷投靠宦官,他们又凭借宦官的势力,对人民进行贪婪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有的人还勾结宦官,排斥异己,争夺权位。官僚中也有人起来与宦官作斗争,结果都不免受到他们的迫害,而宦官集团的势力丝

毫没有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