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宋的社会经济农业

南宋的国土比较北宋虽已减少了将近一半,但是,农业生产最丰富的江、淮、湖、广诸地都在南宋境内。在南宋境内,水利灌溉事业本来很发达,南宋政府为求增加赋税收入,又奖励州县官兴修破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凡富有水渠之地,其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

。在南宋初期的五十年内,各地兴建或修复的较大的水利工程,就有湖南潭州的龟塘,可溉田万顷;兴元府的山河堰,溉田九千三百多顷;镇江府练湖的七十二源,溉田在万顷以上。此外,在绍兴府会稽、山阴、诸暨诸县的旧湖都得到了修浚,恢复了灌溉之利,被豪家霸占填塞了的鉴湖也重行开掘; 明州也开掘了东钱湖潴水灌田。太平州当涂、芜湖两县的田地,圩田十居八九,圩岸大小不等,如果连接在一起,周回达四百八十余里

只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都努力把自己所有的山地或陆地“施用功力, 开垦成水田”,如果是硗确之地,也把它垦辟成可以种植的田亩。两浙和江西抚州等地的地方官吏均曾一度对这种改良过的田亩增收苗税,可见,当时改良过的田亩为数必已很多。这说明在南宋一代,不但田野“日辟”,栽种水稻的面积也在增加。

因为占城稻“不择地而生”,成熟较快较早,所以在北宋期内,长江南北各地多已栽种这种稻种。南宋初年的江南西路,“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八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晚稻)”。而苏、湖一带,“其壤沃,其田腴”,改用占城稻种之后,部分地区且可以每年收获两次。在丰收年份,上田所得每亩可达五六石,因而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栽培茶树的地区,南宋比北宋加多。制糖原料的甘蔗,在闽、浙、川、广的某些州县内已大量栽种。四川的遂宁,到处都是蔗田。农民把甘蔗和谷物轮流栽种,借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和云南大理地区的农民,在北宋以前已栽种棉花,纺

织为白氎布,制为衣衾。十二世纪初,福建路内一些地方已经以出产木绵(即棉花)著名。到十三世纪,江南农民也开始栽种棉花,而且不久就比较普遍地种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