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十世纪前半期,中原地区的农民一直处在战乱之中,但他们还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在梁末帝和李存勗对垒于河上之日,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仍然不肯流亡

洛阳及其附近的几个州郡,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前后四十年,都在张全义的统治之下。这一地区,在九世纪后期屡经战乱,“县邑荒废,悉为榛莽。白骨蔽野,外绝居人”。张全义“率麾下百余人”到那里去做地方宫,首先在洛阳所属的十八县中招集农户,令其耕种,并于最初几年

内免其租税和关市之征。“刑宽事简,远近归之如市。五年之内,号为富庶。”这里的农民得到了能够从事生产的条件,“田夫田妇”都“相劝以耕桑为务”。彼此之间也能够互相帮助:如有某家缺人少牛,不能耕锄,其邻伍便相率助之。“是以家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后梁政权统治时期,“外则干戈屡动,内则帑庾多虚”,其军政费用主要就是从这里的农民身上榨取来的。 953 年,后周下令把前此由政府出租给农民的官田,全部拨归耕种的农

民所有,作为他们的永业田。农民们原来所住的庐舍和所使用的牛畜农具, 也全归农民所有。又废除从后梁时沿袭下来的“租牛之课”,减轻农民的负担。得到土地的农民,都在各自的田地上修造房舍,种植树木,尽可能使地力得以发挥,因而使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后,对于佛教的剃度僧尼加以严格限制,把后周统治区域内的寺院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废为民居,共达三万三千多所。铜佛像也一律毁掉,改铸为钱。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恢复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