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太祖夺取了政权之后,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边,则只在瀛州(今河间)、常山(今正定)、易州(今易县)、棣州(今山东惠民)等重要军事据点配置重兵,从事防御。宋太祖还特地设置了一个“封桩库”,贮积金帛, 准备作为赎取燕云的费用,辽如不允赎取,就把这些金帛用作攻取燕云的兵费。但在十国割据局面尚未完全结束之时,宋太祖便于 976 年死在斧声烛影之下了。

辽穆宗(951—968 年)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国王。他“畋猎无厌,嗜杀不已”,对于国家的军政大事不甚理会。他在位时,契丹贵族不断发生内讧, 在辽统治下的黄室韦和乌古等部族,也不断发生反抗的事,而且,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辽景宗时(969—982 年)。所以,当北宋对辽采取守势的期间, 辽国除曾几次出兵援助北汉外,对北宋也没有发动过军事攻势。

979 年宋灭北汉,割据局面结束,宋太宗乘胜移师河北。幽州外围的易、涿、顺、蓟诸州都望风归附。六月下旬,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的战役, 十五日不能下。其后辽的援兵大至,横击宋兵于高粱河上,宋兵大败。

982 年,辽圣宗继位,年方十二,母萧太后当政,宠臣韩德让(改名耶律隆运)握太权。宋太宗认为辽国“主幼国疑”,正是可乘之机,986 年又分三路出兵:以曹彬、米信为一路,率师出雄州,田重进率师由定州出飞狐; 潘美和杨继业率师出雁门。宋太宗制定的作战计划,是用河北的两路军队把辽的大军牵制在幽州,使其不能兼顾右翼,潘、杨所领的一路兵便可以出雁门攻取云州,然后再从那里东进而与河北的两路宋军会师,夹攻幽州。但辽

方在应战之初就已变被动为主动。萧太后和辽圣宗都亲到幽州,把主力也集中在这一路,大破曹彬军于涿州西南的岐沟关,并使田重进的一路也随之溃退。此后辽军即集中力量迎击潘美和杨继业的军队。宋廷急诏西路军队撤退, 并令杨继业负责迁徙云、朔、寰、应四州人民于内地。而潘美和监军王侁却又逼迫杨继业去进攻朔州,杨继业率军至朔州南,为辽的伏兵邀击,被俘不屈,绝食而死。

宋朝两次发动攻势都遭到失败,便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与辽方相持。宋人把河北中部的一些河道加以疏浚、沟通,使西起保州(今保定)西北、东达泥姑海口(今塘沽附近)的屈曲九百里之地,遍布塘泺,筑堤储水,借以遏制辽的兵马。

在宋朝改采守势之后,辽国对宋却又采取攻势了。1004 年萧太后、辽圣宗领兵大举南侵。宋朝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只有寇准等少数人力主抵抗,且力主宋真宗亲往前线督师,以振士气。宋廷遂把抗辽战争的军事部署全交寇准负责,宋真宗也与寇准等人同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 前线去了。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昭和杨嗣等人。杨延昭这时也上疏给宋真宗,主张乘辽国以大兵南下之际,袭取幽、易诸州,然而未被采纳。

宋真宗对于这次抗辽战争的信心是不够的。契丹贵族则因有辽太宗在947 年南侵失败的经验教训,知道汉族人民不易制服,因而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辽军刚到澶州境内,大将萧挞览即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因此,在宋真宗抵达澶州之初,双方的议和活动就开始了。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撤退,遂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