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农业的发展

浙江流域以至太湖周围的十三州之地,是在吴越控制之下的。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钱镠在杭州一带组织了地主武装,对起义军进行镇压,到后来, 他便凭借这支力量,在上述地区建立了一个割据王国,叫做吴越。钱镠和他的继承人都没有过分地加重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负担,也没有发动频繁的战争,因此,在吴越统治的八十多年中,这一地区的经济比较发展。

从浙水两岸到太湖周围,河渠、港汊、湖泊很多,农民尽量地利用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一地区的河流大都修造了堤堰和闸门,可以用人工控制水流使其蓄泄有时。在遭逢水旱灾害时,就可以得到适当的调剂。

吴越地区的农民也同样修造了很多圩田。吴越的统治者还分拨一部分军队去屯驻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和苏州等地,称为“营田都”,把政府在这些地区所控制的水田一律修造了圩岸,从事耕种。

在钱塘江的入海处,两岸的田地经常遭受海潮的冲击,淹没在咸潮中。那一带的农民,早在五、六世纪时就已修筑了“防海大塘”,但总是随修随坏,不能持久。到吴越统治时期,他们创造了一种“石囤木桩法”:编竹为笼,把石头装在笼内,积叠为堤,再于其外打大木桩加以维护,是即“捍海塘”。

在西湖和太湖,吴越统治者都设有“撩湖军”,经常负责修治和疏浚工作,这对当地的生产事业也发生了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