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明清的文化一、哲学思想

主观唯心论者王守仁和王学左派王学左派的思想家李贽

在明朝,理学仍然是占支配地位的哲学。明朝初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学派盛极一时。程朱学派的理学得到明朝政府大力的提倡,在明成祖的主持下编纂有《性理大全》等书。著名的理学家薛渲(1392—1446 年)、吴与弼(1391—1469 年)等人也都尊崇程朱。明朝中叶,又出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王学。王学是程朱学派的反对派,王学一问世, 就得到很大的推广和传播。

王守仁(1472—1528 年),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在正德时任兵部主事,因弹劾宦宫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以后复官,先后多次镇压过南方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又平定了明宗室袁潦的叛乱,因功受封为新建伯。他是当时官僚地主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

玉守仁在治学方面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学说,也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他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学者所承认的心外之理,这种心外之理在当时已被看作封建道德的准则。他认为理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圣人所能制定的,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故说:“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非物理矣”。玉守仁把这种存在于每人心中的理叫作“良知”,而主张人人“致良知”,于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用以维护封建秩序的道德准则, 又被王守仁移植到每个人的心中,使它在人心中生了根。

王守仁“致良知”的思想是企图给唯心主义找寻新的理论根据。但是王学在反对程朱学派的传统束缚和启发人大胆思想的一方面,却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王学在明中叶以后对思想界有深远的影响,以王艮、颜钧(山农), 梁汝元、李贽等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不仅对程朱理学更加反对,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也给予尖锐的抨击。王艮等比较能接近人民,同情人民, 他们的学说已经多少改变了原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甚至被统治者目为异端之尤。

王艮(1483—1541 年),号心斋,泰州人,是王守仁的弟子,出身于小商人,中年后才发愤读书。他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反对和命运妥协,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改变环境的“造命”思想。他又提出了百姓日用就是圣人之道的看法。王艮经常在各他讲学论道,并把学问普遍传布给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

王学左派的思想家李蛰(1527—1602 年),福建晋江人,曾任礼部司务和姚安知府等官,以后辞官不作,到各他讲学,著有《藏书》、《焚书》。李蛰虽然是王学的传继人,但在思想中已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理能生气”的学说,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对“六经语孟”的价值表示怀疑,认为学者不应该以孔子的是非作标准。他在《藏书》中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反传统束缚和封建礼教的态度是坚决的。他晚年到通州讲学,引起统治者很大的震恐, 甚至把他称为“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妖人”,统治者终于逮捕了李

蛰,他在狱中割喉而死。李贽所著的《藏书》、《焚书》被清朝屡次下令烧毁,但在今天仍然留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