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占北京和明的灭亡

荥阳大会以后,东路军由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领,向明军发起猛烈的攻势。农民军从河南入安徽,占领明朝的中都凤阳,烧毁了明朝皇室的祖坟。以后农民军因意见不合,高迎祥、李自成率兵回河南。张献忠继续南进,破芦州,堕麻城,扫荡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农民军兵锋所至,明军望风而逃,明朝政府被迫由进攻转为分区防守。

在农民军胜利进军的途中,各地的贫苦农民纷纷起来响应。《怀陵流寇始终录》说:“贫民恨富人,为贼内应。”官僚地主梅之焕上书洪承畴说: 农民军“所到之处,逆奴、惯盗及游手游食之徒,从者如市,良民无不呼千岁,间呼万岁”。又说“似此光景,抚之一字似无望矣”。“而剿亦何容易言也。”这封信充分反映了农民军声威的浩大,以至使明朝政府感到剿抚两难。当时的城市贫民、手工业者,也热烈欢迎农民军。凤阳是工商业比较繁华的城市,明朝派宦官杨泽镇守,杨泽及其爪牙勾结乡绅巨富,横征商税, 欺压商民。商民恨泽入骨,群起袭击杨泽,迎农民军于颍水之上。农民军至麻城,麻城的“世仆”也起来开城迎降,张献忠恢复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并把这些解放了的世仆编为“新营”。城市贫民和世仆的参加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农民军的胜利进展,使明政府感到心腹之患大于满洲的威胁,于是把主力军从辽东抽回来镇压起义。崇祯十年(1637 年),明朝政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以陕西、河南、湖北、江北为四正, 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合为十面网,从四方八面对农民军施行“围剿”。这时高迎祥已战 死,李自成领导他的部众,转战于川陕之间。农民军大部分集中在率自成和张献忠的旗帜下,形成了两支强大的队伍。但是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农民军的严重的流寇主义作风,使起义遭受到一时的挫折。崇祯十一年(1638 年)十月,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与刘宗敏等十八人突围入商雒山。同年,张献忠也在湖北“受抚”,明朝政府许其在谷城四郊屯田自养。其他各支农民军也有的“受抚”,还有大量的农民军退入山区,养精蓄锐,待机再起。起义的形势转入低潮。

崇祯十一年(1638 年)冬,清军大举进关,连陷山东、河北七十余城。十二年春围济南,明政府需要集中兵力抵抗满洲的侵犯,不得已放松了对农民军的镇压。这时,明朝又于辽饷之外,陆续增派了剿饷和练饷,三饷合计每年征银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农民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下,纷纷破产逃亡。而崇祯十二、十三年之间(1639—1640 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更连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豪绅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沉重,饥民到处揭竿而起。这一切,给农民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起于谷城,西向四川,粉碎了明政府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崇祯

十三年(1610 年),李自成也从四川突围入河南,各地的起义饥民争相依附, 不出几月,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他出身于陕北米脂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压迫,具有坚强的反抗性格。以后又在长期的战斗中受到了锻炼,在他避居山区的时期,终日修武习文,立志要推翻明朝,以成帝王之业。李自成生活艰苦朴素,待人谦和,还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打仗时又能身光士卒,深受广大群众和士兵的爱戴。

在农民革命的高潮中,有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企郊、李岩、宋献策等带着不同的目的参加了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他们进入农民军以后,很快就取得了李自成的信任,有的人还替农民军出了一些主意。如杞县举人李岩等,曾按照李自成的主张,提出了“贵贱均田”、“迎闯王、不纳粮”等等口号,这些口号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贵贱均田”是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提出的。农民军主要活动地区河南是全国土地兼并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大部分土地除去被周、赵、伊、徽、郑、唐、崇、潞、惠、桂、福各家王子分别占有之外,还有拥有土地千顷以上和奴仆数千人的曹、褚、苗、范等地主豪绅。这些人“横行州府,嬉戏之间恒杀人,其平居夺人田宅,掠人妇女,不可胜数,小民不敢有一言,有司闻之亦不敢问”。在这种残酷的封建压迫剥削下,农民对他们深恨刻骨。失去土地的农民迫切要求从这些人手中夺回自己的土地,而均田正是反映了当时农民这种要求。把平均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地提出来,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平买平卖”是农民军的一个城市政策,农民军以此为纪律来约束自己。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里,明朝政府把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编为“铺行”, 向他们横征暴敛,勒索财物,名为“和买”,实则是公然抢掠。农民军的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迫切要求。

农民军还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每到一处,就宣布“蠲免钱粮,五年不征”,并且还打开官府地主的谷仓赈济饥民。当时黄河南北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这些歌谣表达了广大农民对李自成衷心的歌颂。

农民军的军纪也是很严明的,不掠人财物,不欺压百姓,对于贫苦的农民“一人不杀”,但对于地主豪绅王公贪吏则绝不宽赦。所以统治者说李自成“借口为民除害,屠杀绅衿富民犹故也,掳掠子女财物犹故也,焚烧官舍富屋犹故也”

以上这些口号和行动,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从崇祯十三年至十六年前后不过三四年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每到一地,就受到当地人民热烈的欢迎,原来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由袁时中、一斗粟、瓦罐子等人所领导的起义军,都加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的队伍。崇祯十四年(1641 年), 这支农民军攻下洛阳,杀死贪暴的福王,又先后大败傅宗龙、汪乔年、丁启睿率领的明军,占领河南全省。接着南攻湖广,破襄阳和湖北的很多州县。崇祯十六年(1643 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

十六年九月,李自成在河南汝州歼灭了孙传庭的军队,乘胜破潼关,直下西安,迅速占领全陕。十七年(1644 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并着手“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镇压地主豪绅,

准备对明政府举行最后的攻击。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城外三大营不战而降, 北京西郊的农民也起来帮助农民军攻城。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