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版印书的盛行和活字版的发明

刻版印刷术自从唐代中期出现以来,对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 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世纪前半,后唐国子监曾刻印过《贞观政要》

和儒家的《九经》,后蜀也刻印过《九经》和《昭明文选》。在上举诸书之外,吴蜀地区的人专为出卖而刻版印刷的书籍,“色类绝多”。到北宋初年,佛教经典五千多卷也在成都刻印,太宗时新编成的《太平广记》等书,也都是刻版印刷颁行各州郡的。在此以后,官府与私家之刻书事便日益盛行。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 年),布衣毕升发明了制造活字的办法, 其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画凸出,每字均为独立的一颗,用火烧之使坚硬。另以铁板,上敷用松脂、蜡和纸灰制成的药品,要印时便把活字镶入铁板, 以火烤之,待药熔化、凝固之后,即用以印刷。

毕升的这种发明,在宋代不曾广泛利用,后来元代人发明的木活字及稍后所使用的铜活字,却都是在毕升的泥活字的启发下创制出来的。欧洲在十五世纪中叶才创制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