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从六十年代中叶到八十年代之初,中国社会经济显著地进一步半殖民化。沿海和长江中游以下的航运,被英国太古、怡和和美国旗昌(1876 年前) 等洋行控制。道光年间,中国原有沙船三千余号,成丰年间减至两千多号, 到七十年代之初,只剩了四百号。外国银行(其中最主要的是 1867 年在上海设立的英国汇丰银行分行,和更早设立的英国麦加利银行)开始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汇丰银行迅速成为英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中心机构。外国银行和洋行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经营国内外汇兑,并且对请政府进行短期高利的贷款。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放通航,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进口数量显著增加。

中国迅速地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外国纺织品的进口数量逐渐增加,由洋行通过买办网送到内地各处。这直接打击农村家庭副业,使已经处在饥饿线上的农民陷于更加贫困的境遇。

原料生产者也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直接榨取的对象。在六十年代,如东北的皮革,山东的帽缏,都已经被外国商人的收购组织向小生产者压价掠夺。七十年代以后,压价收买的情形,逐渐严重,以茶叶为例,福建六种茶

叶的每担平均价格从 1870 年的 36 两跌至 1885 年的 25 两。两湖茶价受俄国砖茶商人的控制。

在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对生产者的直接掠夺下,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丧失过去的优势,而且呈现着性质上的变化。在七、八十年代, 中国旧式商业资本逐渐丧失和外国资本争夺控制市场的能力。1883 年带有很大买办性的封建商人胡光墉为了和外商竞争控制丝价而全部破产。茶丝这两项长期以来最主要的出口贸易被外商全部控制了。棉花从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主要向日本)。

少数民族地区的牧业经济开始陷入同样的悲惨命运。1860 年英国资本家已经派代理人到蒙古收买驼绒。1882 年英商代理人到归化城(呼和浩特)收购该地区的羊毛,从天津大量出口。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农、牧、手工业的日益破产和农民与其他生产者的日益贫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