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退缩被动

1894 年朝鲜发生了农民起义,日本决定乘机下手。朝鲜统治者向请政府乞援,日本驻朝鲜署理公使杉村就向袁世凯假意表示:如果清政府派兵到朝鲜,日本不会借题出兵。6 月初,淮军叶志超部开抵朝鲜牙山,但日本先已设立大举侵朝的大本营。6 月 9 日,日军在仁川登陆,由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一部分侵略军于次日进驻汉城,日军陆续开抵汉城。14 日,日本政府通过所谓“朝鲜内政改革案”,并决定以武力执行这个把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的方案。正如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李鸿章看到形势紧张,急命袁世凯和大鸟磋商“中日同时撤兵”,大鸟拒绝撤兵, 但佯称“不再添兵到朝鲜”。这连袁世凯都认为不可靠,因为“前言俱食, 后言何可信”。李鸿章依然不肯争取主动,从 6 月中直到 7 月中,他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英、俄对日本施加压力。6 月 25 日,他电袁世凯说俄皇已训令驻日俄使“勒令〔日本〕照华议同时撤兵”。他训令叶志超的部队“仍静待勿妄动”,并电斥丁汝昌说:“日虽添军谣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这样,海陆军将士都在思想上被解除武装了。接着,在 26 日,日本公然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后,英国立即通知俄国“绝对不愿对日本采取威胁手段”。对形势完全懵然的李鸿章到了 7 月 1 日还要求英国派海

军到横滨“勒令撤兵,再议善后”。于是 7 月开头的两个星期又在对西方侵略者的祈求声中消失了。

西太后和李鸿章的露骨投降路线引起了清统治集团中一部分言官的反对。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形戌了一个拥护光绪皇帝的“帝党”,

反对当权派西太后系官僚,即所谓“后党”。侍读学士文廷式奏称李鸿章“终身以洋人为可恃,⋯⋯至今日而天下之利权归于赫德,北洋之兵权归于德璀琳,故一有变端,徬徨而罔知所措”。这几句话确能描写出淮系洋务派的本相。在 7 月 14 日“速筹战备以杜狡谋”的密谕催促下,李鸿章拟出了他的作战计划,即加调卫汝贵、左宝贵等军进平壤,而命令叶志超撤出牙山退到平壤,把朝鲜南部完全放弃。但日本先下手了,7 月 23 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控制朝鲜政权。25 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偷袭击沉中国运输船高升号。同日,驻牙山地区的叶志超、聂士成等部在敌人进攻后溃退平壤。于是 8 月 1 日,中国和日本同时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