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民族资本的特点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在这时期的发展既然仅限于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轻工业方面,而缺乏重工业方面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独立的经济体系。帝国主义依然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严重的势力。即使在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棉纺织业中,外国资本在中国所设纺织厂的纱锭和布机,也还分别占到 46.7%和 59.2%(1919 年)。民族工业既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然而在资金、设备、技术和原料等方面又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帝国主义。民族工业发展的薄弱,不但表现于和帝国主义侵略资本对比上居于绝对劣势,就是和国内的封建经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及金融业资本对比起来, 也是居于绝对劣势。民族产业资本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完全没有地位。中国的商业资本不是从属于产业资本,而高额的封建地租率、高利贷利率和商业利润都限制产业资本的形成和扩大。但是民族工业又只有依赖一部分地主、商人和官僚的投资才得以举办起来。在民族工业中,分散、落后的小企业占很大比重,工场手工业始终大量地存在。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不完全的统计, 1919 年全国 10,515 家工厂中,使用原动力的工厂只有 360 家。民族工业是软弱和落后的,但它又是当时国民经济中最先进的部分,也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业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存在着矛盾,但又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他们。这种进步的一面和落后的一面之同时存在,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本双重性特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