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族地主和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后,即对汉族官僚地主大加笼络。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康熙即位后,又从各方面加强笼络汉人的工作。这一时期所颁布的废止圈地、减免税粮和鼓励垦荒等,都是对汉人、首先是对汉族地主有利的。

在康熙、雍正的上谕中,还屡次提到要维护地主、富民的利益,把地主当作“国家所爱养保护之人”,佃农欠租的都要“严加惩处”,并由宫府把租额“勒迫给主”。清朝政府还通过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把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政权中来。康熙十四年(1675 年),清朝颁布了捐纳制度,凡是地主士绅的子弟,只要有钱,就可以捐银得实官,以后捐纳一途,

即成为科举的一种补充

康熙十七年(1678 年),又宣布在北京开设博学鸿儒科,罗致了全国的“名士”一百四十三人,取录了五十名,俱投以翰林院的官职,令其纂修明史。当时除去有比较浓厚的反清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如顾享林、黄宗羲等人外,其他的知名学者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闰草等人都来京应选。与此同时,清朝的皇帝如康熙等还强调“满汉一体”,崇奉孔子,提倡理学, 编纂图书,竭力宣扬忠君思想和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到四十六年(1707 年)之间,康熙帝曾六次南巡,途经山东、河南直达江南南京、苏、杭等地。为了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下令蠲免所到之处的说粮, 又召见了许多知识分子,未经考试的即钦赐出身,还在山东曲阜祭孔庙,在南京谒明太祖陵。这就使汉族地主和满洲贵族在阶级利益上取得了一致,因而汉族地主更加死心塌地为这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清朝政府服务。

清朝政府对共他各族的上层分子也大加笼络。清朝皇室与蒙古封建主保持了世代的婚姻关系,公主嫁蒙古贵族的很多,还赐给他们与满洲贵族同等的封爵,并经常给以大量的俸银、俸币和傣缎,允许他们定期来北京贸易。此外,若遇皇帝出塞围猎,还要颁行一次特赏。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 康熙亲自巡行蒙古,沿途多留宿蒙古王公之家,表示“大皇帝”的特殊的恩宠。清朝对喇嘛教和伊斯兰教都很尊崇。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到北京,明年死在北京,雍正派人护送回蒙,在库伦为他修建了庆宁寺。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维族的伯克霍集期、霍什克等来到北京,清朝皆封以王公,赐以华美的住宅,在北京西长安街为他们修建了礼拜寺,还把他们的随从兵士编为八旗的佐领。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班禅厄尔德尼六世继达赖五世之后来到北京,以后在北京逝世,乾隆为他修建了“清净化域”。清朝政府又在承德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八大庙,其富丽的程度远超过当地皇帝的行宫。修建喇嘛教的寺院也成为清朝政府笼络蒙古王公的方法之一。更主要是清朝政府通过理藩院,承认了各族上层统治者在本族内的社会地位及其经济和政治的特权,这样,满族统治者就能利用各族上层分子来统治各族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