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十二世纪僮族的社会生产

僮族人在其集中聚居的邕州左右江一带地区,至晚从八世纪以来就已栽种水稻和使用耕牛了。在八世纪的七十年代内,僮人曾不断武装起义,反抗唐政府的奴役。后为唐军所败,有二十多万人为唐军所围困或俘虏。唐政府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就发给这些人以耕牛种粮,令其各还旧居。可见在此以前,牛耕在此地区已相当普遍了。但是,根据南宋人的记载,在十二世纪内,静江(今桂林)的汉族农民,“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乎之。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牛犁之深于土。问之,乃惜牛耳。牛自深广来,不耐苦作,桂人养之不得其道”。则其时其地僮族人的牛耕,也应与此情况相似。邕州和钦州的僮族贵族,主要的还是把奴隶使用在农业的劳动上面。而钦州等地,地气温暖,谷物极易生长。那里的农民虽用牛耕种,却极其粗放,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不耘不灌,任之于天,然而竟是“无月不种,无月不收”。广源州也是“土宜五谷,多种秧稻”

居住在山区的僮人,进行农业生产比较困难,其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打猎,因而居住很不固定。例如在宜州之南的抚水州,其所辖四县中的僮族人民,有的也种水田和捕鱼,但山居者则“虽有舍田,收谷粟甚少”,需要经常用药箭射生取鸟兽,及一地已尽,即转徙他处

居住在地形险厄的高山地带的,则是“刀耕火种,以为餱粮”

手工业方面:僮族地区少蚕桑,触处富有芒麻,洁白细薄,纤维特长。僮族妇女能耕善织。邕州左右江地方所出产的“白緂”和“綀子”,都是有名的特产。白緂是“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綀子”则是选用芒麻纤维之尤其细而长者所织成的,“轻凉离汗”,最适合做夏衣。“有花纹者为花綀。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以染真红,尤易著色。稍细者一端十余缗。”

广西的梧州、藤州、桂州、融州等地,都产铁,当地人民冶铸的铁器, 有很多是著名于时的。例如梧州的生铁最良,所制铁器既薄且轻,并能耐久, 被称为“天下美材”。藤州的黄岗铁最易熔,用以“制剑,亦颇铦”。十二世纪广西农民比较普遍使用的踏犁,都是当地铁工用当地所产的铁制作的

。冶铸制作这些器物的人,虽也包括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人在内,但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僮族人民。

除铁以外,僮族地区还出产黄金、丹砂和铜。“邕州溪峒”的金坑,所产多于诸郡。这里的金“不自矿出,自然融结于沙土之中,小者如麦麸,大者如豆,更大者如指面,皆谓之生金。峒官之家,以大斛盛金镇宅,博赛之戏,一掷以金一杓为注”。邕州右江溪峒的归德州大秀墟出产丹砂,名为金

缠砂,大如箭链,经火质重,每八斤可炼水银十斤。大秀墟还有一个出产“真汞”的丹穴,其色红粉,与水银之作白青色者殊异,其重亦倍于水银。邕州右江溪峒之外有一“蛮峒”,是产铜之地,“掘地数尺即有矿,故蛮人多用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