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

革命形势的急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党来领导革命的进行。地方性革命活动的受挫也促成了这个要求的实现。1905 年 8 月 20 日,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以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和留日学生为基础,以兴中会原有组织为核心组成的。这个革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分散的活动走向统一的趋向。

同盟会的最初成员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 1905 年到 1907 年三

年中加入的会员,其出身可考知者有 379 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 354 人,占

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10 人,教师、医生 8 人,各占 2%强。

资本家、商人 6 人,占 1%强。贫农 1 人。这些数字可以说明同盟会中比较活跃分子的出身成分。

同盟会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规模,举出了总理(孙中山)和其他工作负责人员(黄兴等),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同盟会的纲领在孙中山写的《民报发刊词》(1905 年 10 月)规定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即旧三民主义。这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行动纲领,即准备在起义时散发的《军政府宣言》中,已被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的口号。

在民族主义方面,同盟会纲领要求首先推翻清政府,这个要求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拥护。但它把打击的对象集中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没有能够提出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势力,甚至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民族、民主的革命纲领中放过帝国主义这个最主要的敌人,是半殖民地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和缺乏远见的表现,也是纲领的主要弱点。更大的错误是同盟会在预拟的军政府《对外宣言》中竟承认不平等条约、外债、和侵略特权,希望这样来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保持“中立”。这种幻想对革命本身起了巨大的危害作用。

在民权主义方面,同盟会提出了建立民主共秘国的要求。他们当时所理解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其要求推翻几千年君主专制并在人民心目中树立民主共和国的观念而言,这是同盟会和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斗争中也起了有力的号召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始终只是一种幻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软弱的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的反动势力。

在民生主义方面,“平均地权”口号的提出,表示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少数会员已经看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们看到欧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极度不平等现象和无可避免的社会危机,企图以“核定地价”、“征收单一税” 这种“平均地权”的办法,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借以“预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社会革命”。孙中山在《民报发刊同》中提出了“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见解。这种想法表明,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希望能和农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维持共和国的长久寿命,避免再来一次革命。但这只能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因为限制地价的办法,并不能防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的对立,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不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用革

命暴力没收地主的土地,就不可能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所谓“土地国有”也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这样的土地纲领只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但是推翻请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解决土地问题这三个革命要求的提出,毕竟是同盟会和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一个重要阶段的重要贡献。这在当时起着很大的振奋人心的作用。特别是坚决推翻清朝政府这个号召,把国内各阶层反对清政府的力量(包括地主阶级中对满洲贵族统治不满的一些人)汇合起来,结成革命联合战线。这样,同盟会就成为一时的革命领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