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轮实验留下的思考

教育实验过程不仅为验证假说提供依据,而且也为构建新的假说提供思想材料。“差异教育”实验课题正是在“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是综合教育多种因素的整体性实验。从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力量的组合、教育评价,到“三自能力”

(即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导学法”的尝试,“活动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整体,以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实验进程中,他们逐渐产生如下认识:(1)实验的众多项目中虽有涉及到学生“学”的方面,如“导学法”等,但多数属于教师“教”的系统, 忽略了“学”的方面研究;(2)在教育教学上,多是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于是,新的假说雏形产生了:①要研究学生;

②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各得其所的最优发展。

有了这个初步假说,他们便开始了认真学习研究、论证,以完善假说并制订实验方案。

首先,他们认为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根据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原理,认为学生具有人的共性,也具有学生的一般性,同时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造成的。教育教学忽视学生差异性较为普遍,如强调平均发展,鼓励“全优”;不公平地对待学生学习成绩,使优生趾高气扬,“差生” 垂头丧气。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有的虽学习成绩平平,但在某方面具有很大潜在优势。但整齐划一的教育抑制了这些学生特殊才能的发挥, 应引以为戒。新的实验应从发挥学生优势与潜能方面提高人的价值。

第二,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占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如实施统一的无区别的教学,对学生个体差异不能顾及,势必影响学生在某方面优势素质的发展。有的教学虽已注意到因材施教,但也仅限于学生认知系统方面的差异,而对动力系统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很少重视,致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已显露出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及时发展。第三,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教育。学生存在着哪些个别差异?这是

实施差异教育的理论前提。经学习研究,他们将学生差异分为四个层次:(1)个体间差异。(2)个体内差异,即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上的不同。一个学生一个内心世界,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其组合方式和具有的优势特点、不足或弱点显示了其独特性,由此形成学生间内心世界的差异。(3)群体间差异。小如少先队的小队、班级,大如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具有不同特征,形成不同的班风、校风。(4)阶段间差异。学生在成长发育和教育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各个

阶段各具特性。

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学龄儿童入学时,在知识准备、行为习惯、智力、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已经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有些儿童在语言、数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他们根据儿童内心世界结构相近、特点类似的标准,将学生分成几类,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教育”。这样,实验假说得到完善。具体表述是:“从研究学生入手,认真考察和研究每个学生整体素质结构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性质和特点,研究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并根据‘打好基础、促进发展’的总要求,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这样,其教育效果即人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会明显高于常规教学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差异教育’是要认识和揭示不同类型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特点及表现,探讨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教学工作和儿童发展的规律,研究在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和开展竞争条件下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及对策,探索不同类型学生特征和最适合的教学条件,力求实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