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课程结构的动因及其理论准备

  1. 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中觉醒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该校经历了社会上日益强烈的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绩的唯一标准的压力。但从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违背教育自身规律的种种做法,即使能获得一些短期效应,最终是要付出损害国家利益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沉重代价的。1980 年,他们调查到一个班学生在高考前半年平均体重下降 7.5 公斤;智力严重畸形发展。实践使他们认识到, 升学率不等于合格率,更不等于成才率。

  1. 从教学体系的弊端中觉醒

他们认为,人才素质目标的实现,要靠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来完成。所谓教学体系,通常是指学校各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由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评价考核六个方面组成。目前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端是:(1)重视已有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认识能力的培养;(2)从教学内容到方法,强调统一性,标准化,缺乏个性发展;(3)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不合理的教学体系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原则的落实。因为面向全体学生不能理解为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要求,而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从课程结构弊端中觉醒

他们总结了目前课程结构的弊端:(1)重视学科性课程,忽视活动性与环境性课程;(2)重视自然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忽视生活、职业、艺术类课程;(3)强调统一性,只有必修课,缺少多样性,缺少选修课。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结构,不能保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 对课程认识的深化及课程改革目标的确定

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因为是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课程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它总是随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变化。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课程应分为:(1) 学科性课程;(2)活动性课程;(3)环境性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可分为:

(1)人文学科类;(2)自然学科类;(3)体育艺术类;(4)生活技能与职业技能类。从统一性与多样性方面又可分为:(1)必修类;(2)必选类;

  1. 自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