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新中国 20 世纪的教育改革历程中,1979 年后的十余年具有特殊的地位。尽管这一改革进程远未结束,尽管在将来的中国教育编年史上,这一时期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时代还很难确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时期将是 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这是什么样的十余年呢?

这是思想大解放,教育大改革的光辉年代。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碎了“唯书唯上”的精神枷锁,实现了思想大解放。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打开了尘封的闸门, 世界的、民族的、现代的、传统的各种教育思想活跃着、撞击着、演化着、实验着。人们深信,只有打破思想禁锢,才有人的历史主体性的恢复。然而, 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同样是一个艰难的进程,传统文化中的陈腐观念通过应试教育模式和落后的教育管理制度沿袭下来,并同政治、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杂糅在一起,构成诸多思想障碍和实际困难。对此,迷惘彷徨者有之,观望等候者有之,如叶公好龙者有之。而有志于中国教育崛起的改革者、实验者的队伍在此十余年间日益壮大。不论遇到什么新问题、新情况,他们都锲而不舍,坚持探索,而且正在看准 21 世纪的目标,规划着未来。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着的生气勃勃的十余年。

这是中国教育急起直追,蓬勃发展的年代。

当中国教育界从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中得到解放后,当中国的千千万万教师重新被确认为国家的主人时,他们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如同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样,教育同样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动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奋起,投身教育改革实验的洪流。他们为挽回荒废岁月的损失,发愤图强、辛勤努力,为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差距,艰苦卓绝地奋斗了十余年,并将继续奋斗五十年,一百年⋯⋯

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实验相对成熟,稳步发展的繁荣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有过许多教育改革实验。可以说,新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改革史。相对以往的岁月,近十余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改实验发展之迅速,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样,均是空前的。蓬勃发展的教改实验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作出了卓越贡献。值得重视的是,近十余年间的变革显得成熟多了。其成熟性表现在对教育规律有了更理智的把握;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中较好地确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在现代与传统的撞击中作出了较合理的调适;变革的热情和科学的分析逐渐相融;变革的进程更多是在教育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中发展。当我们回顾这十余年的改革实验,就感到没有以往那种戏剧般的大起大落,没有以往那么多盲目的一哄而起和一哄而散。近十余年中小学教育实验,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有着丰富的变革内容,有着不可比拟的社会保障去发展改革的成果。当历史步入新旧世纪之交,面对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在预测 21 世纪的新形势、新格局时,世界再也不能无视中华的崛起。这一切都为当代中国的教育

改革实验,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展示了一个持续、稳步发展的美好前景。

不失时机地调查、研究、总结这一阶段的教改实验并作出理论概括,是教育科研的一项基础性研究。这对推动教改实验的健康发展,对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我们申报了“1979~ 1993 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发展状况的调查与评价研究”课题。非常可喜,在专家和领导的支持下,本课题获得批准并被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结题时间的后移, 使我们有条件将研究对象的时限延伸到了 1996 年。这项研究主要目标是:

一、对近十余年间全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状况作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整理较为完整的资料,掌握各地教育改革实验的发展水平、类型、布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科研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健全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管理体制,完善教育实验信息交流网络。

二、选取教育改革实验典型加以剖析,对坚持多年取得成果的教改实验, 通过评估分析,介绍经验与方法,总结规律,为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三、通过专题研究深入探讨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改革实验的本质与规范,教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管理,教育实验成果的评价与推广,教育思潮的演变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的方法论基础等等。通过这些探讨,力求对近十余年的实验理论成果作出概括,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套丛书是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关于本套丛书,我们需要向广大读者作出如下说明:

一、对十余年间的教育改革实验作出全面、系统的调查与评价研究十分必要,但又相当艰难。刚刚过去的历程,一切是如此清晰亲切,也许还来不及作出审慎的思考,一切又去得如此迅速。有史家认为一切历史都应该是当代人的历史;但也有史家指出,距离感才是公正的历史评价的重要前提。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实验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其中有的即为著名实验的主持人),可以说,本套丛书的记载和分析,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力图广泛取材,如实记录十余年间中国的教育实验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认识又是怎样发展的,为后来人留下自己对时代脉搏的真切感受。我们在历史距离感上可能会有些缺憾,但我们无权等待,仍然愿意努力地对这一段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多种探索作出中肯的评价和客观的分析。我们尽可能对主要的事实,有代表性的观点作出如实记载,尽可能从历史的回顾中来思考现实,并从现实的分析中去预测未来。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为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实验能跃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后来的教育实验工作者的继续探索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这套丛书,从整体上讲是集体研究的成果,作为每一分册、每一部分又是个人探索的结晶。本课题组成员来自中央教科所、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七所大学及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海安县教研室等三个教育科研机构。大家多年来积极合作,和谐相处,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领导的关心

下,于 1992 年 8 月、1993 年 8 月、1994 年 6 月、1996 年 4 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四次聚会,详细讨论了总体研究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明确分工;对全套丛书的写作提纲逐本讨论,借以集思广益。为精益求精,各册书稿都由编委会成员交换审阅。但这些都是在充分发挥每一位作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在其论著中展示的是他们的探索成果。我们充分尊重各位作者的概括取舍和自我判断,决不武断地对一些问题作出结论。因此,在这一套丛书中,对某些理论问题的阐述,对某些具体实验的评价,在某些分册中很可能不尽一致,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争论和争鸣正显示出学术研究的活力,我们将此看成是深入探讨的起点,看成是认识差异的历史记载。

我们还要感谢国内许许多多的教育实验主持人,著名的学者专家,特别是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先生、王策三先生、张定璋先生。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自 1988 年始,召开了多次全国性教育实验理论研讨会,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全国教育实验研究协作组(现已获准正式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的全体同志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诸多帮助。此次出书,王明达副主任、李秉德先生、张定璋先生为之作序,提携后学。旷习模先生为此项研究鞠躬尽瘁,此套丛书的出版,卒可告慰亡灵,并寄托我们对先生的思念。

三、当代中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波澜壮阔。面对十余个春秋的历程,面对众多的实验课题、实验成果、实验学校、实验带头人,由于人力和财力的不足,我们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很难把该想的都想清楚,该说的都说明白,该介绍的都展示出来。而且作者的见解、兴趣和看问题的角度必然支配着他对材料的选择,支配着他对事件的分类和意义的分析。针对这一点,又有先哲说过:“历史总是写得不正确的,所以总需要重写。”果真如此,在不断重写的中国教育改革实验史中,我们自信本研究仍不失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我们也如实说明,本研究虽然准备时间不短,但成书时间较紧,加上作者的各种局限,难免取舍失当,论述欠妥,甚至有谬误之处,在此诚恳地请广大教育实验工作者和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当我们与四川教育出版社同志谈及这一研究课题时,他们对这一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将此书列为该出版社的重点书目。此后,出版社的各届领导与编辑室同志们均给予极大的支持,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本套丛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在此,我们对四川教育出版社的同志为繁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作出的努力,对本课题研究所给予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潘仲茗 雷实1996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