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小学专题性教育改革与实验一、“结构—定向教学”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早在 1961~1963 年在北京市西城区报子胡同小学进行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探索性实验,以后,又先后在北京南长街小学、顺城街第一小学(1973~1975 年)、与宣武区福长街小学(1980~1984 年)进行控制性实验。

所谓“结构—定向教学”,简单说,就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的规律即学习规律,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定向培养。

实验的第一阶段为分析性探索实验阶段,是 1961~1963 年间在北京西城区报子胡同小学结合语文与数学教学进行的。探索阅读、写作、计算与解题能力的构成要素,认识到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能力本身的结构及其形成发展规律,教学才有成效。

实验的第二阶段为综合性实验探索阶段,1973~1975 年间在南长街小学与顺城街第一小学结合“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进行。探索珠算、口算与笔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学习规律,制订了“三算结合”的定向教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仅用两个学年就学会了过去要用四个学年才能学会的教材,成效十分显著。

实验的第三阶段为验证性实验阶段,是 1980~1984 年在福长街小学与新街口大二条小学进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结构—定向”教学体制的成效,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并取得新成效。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经几轮实践证明,不仅可以在两年内学完四年才能学完的教材,而且成绩较高。实验班平均成绩均在 90 分以上。经过二十多年探索,目前已确立了“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体系与实验纲要,实验正在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