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初中化学“探究—讨论”式教学方法实验

1985 年,由湖北省教研室、宜昌地区教研室利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研室联合,在偏僻的鄂西山区农村中学——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厚浪沱初级中学成功地进行了两轮对比、一轮扩大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这项成果于1988 年 11 月通过了省级鉴定,推广到全宜昌地区三十余所初中,并在 1987

年 8 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报告。

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变革按学生感知—理解— 巩固—应用的认知程序为学生探究—发现—归纳—迁移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新程序,把“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创造进取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这项实验运用了现代理科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1.重视化学教学内容的结构;2.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3.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将每一节课都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工程,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含有五个实验因子的程序化模式,即(1)设问激疑;(2)感知素材;(3)讨论辨析;(4)归纳整理;

  1. 巩固开拓。

在第一个程序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结构提出学习目标,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自然程序设置研讨题,并提供有关的典型事例如材料,创设探求问题激动思维的情景。在第二个程序中,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感知提要的指引下,各自搜集、筛选解决问题的信息。在第三个程序中,学生要根据感知素材所获得的初步认识,先进行四个小组的无序讨论,再由各小组的组长向全班作有序的汇报,继续争议。在第四个程序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所获取的知识条理化、层次化,形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并用较少的文字构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简图。在第五个程序中,教

师要指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通过:(1)改变条件提出新问题;(2)出示课后思考题延续悬念;(3)对同一个知识进行不同题型的命题;(4)自编题等方式迁移重组以至创新。

这项实验的第一轮,仅在实验班中进行并仅以教材第五章为内容进行了系统对照。第二轮将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逐章效果测试,并从两班学生中各选取 7 对学生进行了配对试验。第三轮则扩大到全县,并以 1987 年全县的中考化学成绩为参照。第一轮实验的统计分析中 P<0.05,实验班与对比班有明显差异;第二轮实验的统计分析中有三次测试的结果 P<0.05,有明显差异,而有两次不明显。配对学生得分数统计结果在 5 次测试中有 4 次为有

显著差异。而 1987 和 1988 年两年的全县中考化学成绩也有改变,例如平均

分上升了 1.1 分。对 86 届和 87 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调查统计中,实验班学生喜欢化学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理解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