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的思想动因及理论假说的演绎
少年理科班的启示。
少年理科班的 36 名儿童经 8 年学习,毕业后 35 名考入高等学校,这一事实给了他们深刻的启示。36 名儿童并非超常者,而是智力中等偏上(即智商值在 110 左右或以上)的儿童。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和非凡的才能,其智力潜力是惊人的。这说明只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儿童的智慧潜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开发的。而原有的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某些制度可能妨碍了儿童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应作较大的改革,以早期、充分、合理地开发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
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是我们国家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潜在的国家实力。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学生应该用更短的时间把人类积累的经验学到手,以迎接 21 世纪的竞争。如果儿
童 4 岁入学,经过 14 年到 18 岁达到硕士水平,这是教育改革的理想境界; 求其次,如果按现行教育制度提前两三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在他们 20 岁至 30 岁之间就能进入创造发明的最佳时期。
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妨碍了儿童少年智慧潜力的充分开发,已不能适应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亟待改变。他们经分析研究,将其弊端总结概括为 6 个方面:(1)对小学生智慧力估计过低,致使现行教材起点低、知识容量少、理论性知识不足。教学中偏重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负担重,思维量并不足,对全面开发儿童智慧潜力不利。(2)课程结构单一化,缺乏整体观点。中小学只设分科课程,不设综合课程,忽视选修课,没有将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这种单一化的“埋头读书”计划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3)教材结构不尽合理。小学教材内容单薄。中学教材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不够,理论水平不够高;教材体系偏重知识结构,忽视能力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中小学各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4)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忽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及自学能力的培养。(5)教学管得过死,忽视因材施教。班级授课成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得不到各得其所的发展。(6)评估标准偏颇,仅以分数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不利于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培养。
对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考。
教育具有超前的属性。今天的小学生经过 10~15 年的学习,将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中,服务于未来,适应于未来。因此,教育改革不仅是出于现实需要对传统弊端的改造,而且还要为学生将来参与未来生活作准备,为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作好人才准备。
怎样培养出适合未来需要的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环境迅速变化的特点,以“积极学习,超前学习”的策略,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就成了探索未来教育体系、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有些女生的理科成绩不好,而语言学科很出色,由此想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独特的才能,实施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会扼杀学生的聪明才智。教育改革实验要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生,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上述四个方面就是这项实验的思想动因及理论假说的演绎过程。实验假说可简要陈述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潜能,只要教学过程组织得比较合理,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闸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时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
围绕这个实验假说,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思想体系,成为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和依据。这就是:(1)早期、充分、合理地开发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2)坚持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3)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