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结构改革实验内容

  1. 压缩学科性必修课周课时

他们对 87 届、90 届高中生进行了这一实验。在高一下学期将原教学计划的 29 节课压缩为 27 节(语文 5 节,数学 5 节,外语 4 节,政治 2 节,物

理 3 节,化学 2 节,历史 2 节,体育 4 节),高二上学期数学压缩为 4 课时。这样调整,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适当增加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有利

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例如外语由 5 课时改为 4 课时后,课内主要面向大

多数中间层次的学生;部分高层次学生可选修每周 2 学时的英语口语或科技英语,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辅导课帮助他们提高。

  1. 增设选修课程

他们从 1981 年 3 月起,从高一下至高三上的两年时间里开设了二十多门选修课:英语口语(一)、科技英语(一)、日语(一)、俄语、综合数学

(一)、实验化学、经济管理、速记、电脑(一)、古典文学、英语物理、电工无线电、物理、历史、现代文学、天文、音乐、美术、英语口语(二)、科技英语(二)、日语(二)、综合数学(二)、地理、生物、科学方法、法律、资料检索、电脑(二)。

这些选修课,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扩大知识面的,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电脑、实验化学、科学方法等;一类是培养兴趣爱好的,着眼于发展个性特长,如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一类是必修学科的深化, 着眼于培养尖子学生,如外语、数学、物理等。

  1. 开设劳动技术课

他们认为,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课,既区别于一般的劳动,又区别于职业培训性的专业技术课。其主要目的,一是培养劳动观念;二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三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 1981 年开始,他们先后在初高中开设了十多门劳技课。初一手工工艺;初二裁剪、缝纫;初三家用电器使用和维修;高一英文打字和微机;高二制图;高三金工。

  1. 安排社会实践课

从 1984 年起,他们将社会实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高一新生入学后军训;高二到农村、部队、工厂、商场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高三在校办工厂参加学工实践。

  1. 建立课外活动体系

他们把课外活动看作一种选修的活动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校课外活动体系主要包括:(1)校、班会活动;(2)团队学生会活动;(3)课外读书活动;(4)课外实验室和语音室活动;(5) 学科、文艺、科技、体育等各种社团和小组活动;(6)各种讲座;(7)学科黑板报;(8)文化节科技节活动;(9)各种竞赛活动;(10)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