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发展水平

  1. 直接兴趣,亦即直觉兴趣。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自发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好奇心,是学生对新鲜、生动、不平常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兴趣,由于这种兴趣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它是不稳定和不持久的。初二年级的学生易于产生这类兴趣。

  2. 操作兴趣,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物理现象,观察物理过程的兴趣。有这种兴趣的学生不满足于观察物理现象,较前一层次有所提高。他们不仅要通过自己动手对实验施加影响,而且开始注意到物理现象和条件的变化,这种兴趣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因。但并未达到探究实质和规律的层次,仍属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兴趣,因此稳定性仍然较差。

  3. 因果兴趣,是学生对探究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的原因与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在前一层次水平基础上的发展,有这种兴趣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如何引起和改变某种物理现象,而且要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向物理现象的规律方面。他们开始认识物理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特点,开始具备并逐步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这种兴趣已上升到对事物内部的理性兴趣阶段,它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动力,而且也成为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理论兴趣,是把具体的因果认识上升为理论结构,并运用该理论结构中的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对有这种兴趣的学生思维活跃,热衷于讨论、归纳、分析和争辩等思维活动,甚至会亲自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达到了较高的智能水平,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浓厚的稳定的物理学习兴趣。

前两个层次的兴趣基本属于对事物外部感性兴趣阶段,后两个层次的兴趣是对事物内部理性兴趣阶段。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即开始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正处于逻辑思维的起点上。一般而言,初中生初学物理时教师要重视感性兴趣的培养。这不仅仅因为感性兴趣更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认知心理的特征,易于激发,而且因为感性兴趣是理性兴趣的发展基础。感性兴趣不仅能大大地增加信息 量,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缺乏感性兴趣而直接产生的理性兴趣,因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持而成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对学习物理丧失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