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小制作要手脑并用,重在创新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强。但往往缺乏动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制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实践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为了搞好小制作活动,教师要及时做好指导。为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如下要求:
第一,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并注意与实际应用相联系。
每件制作品要做到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或说明一个物理问题。第二,因陋就简,讲究实效,不一味贪大求洋。
第三,要勤于动手、动脑,做到手脑并用,勇于克服困难。
第四,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小制作”材料,并提倡自行设计制作。
按照上述要求,引导学生把小制作活动做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利用手边的简陋材料制作物理教具、学具和器件。如讲完光的反射,教师启发学生参考初中《物理》第一册 P.59(人教社 1993 年版),设计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制作后进行观察实验,现象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定律的认识。又如高中《物理》
(必修)第二册 P.120(人教社 1990 年版),介绍了自制测电笔。学生制成了简易测电笔,不仅熟悉了它
图 55
图 56
的构造和原理,而且在家庭中还很实用。在讲物理天平前,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在木板上装配两只螺丝钉,制成如图 55 所示的“水平器”。它与调节天平底板水平异曲同工。上课时学生对天平底板的调节就很快心领神会。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学生小制作“成果”做出正确评价,是激发学生制作热情和学习物理兴趣的必要手段。如举办小制作展览,有的作品还可以留在实验室做为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时,让同学用自制的潜水艇模型为班上同学做演示,以此来引入新课。当同学看到“潜水艇”(如图 56 所示)充水、排水时,下潜和上浮,兴趣盎然。这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生动的感性材料,而且还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
小制作活动使不少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拿起了锤子,使用了锉刀, 尝试到制作的滋味。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有了问题互相质疑,展开讨论, 边干边学,这一切引导学生跨入了广阔的第二课堂,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和技能。同时,课堂学的知识在应用中得到了深化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