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惑为诱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此上课开始教师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埋伏“陷井”,以惑为诱,最大限度地利用惑的冲击力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此种方式的开头,一般用于所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这样在以学生已有知识或熟知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求知的欲望。比如初中讲“密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 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请回答,是木头重还是铁重?”学生们很容易随口答到“铁重”。再问:“讲桌是木头的,圆规是铁的,哪个重?”学生们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合理,在纷纷议论后会得出:应该用体积同样大小的木头和铁比轻重才能反映出材料的某种属性,也才符合人们脑子里对物体“轻重”固有的认识。接着教师再问:“用多大的体积比较好呢? 都用圆规那么大的体积比较好不好?”他们会说不好,最好要用单位体积来比,从而顺畅的引出密度这一概念。上述一连串巧妙设疑,起到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求知兴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