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的方法(1)初中物理学习 习惯的培养

①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来弄清物理事实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学习了七年语文和数学,养成了一套学习语文和数学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与学习物理应具备的习惯相差甚远,因此作为起始课的初二年级应以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的习惯,逐

步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逐步学会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例如在初二热学中做晶体熔化演示实验之前,对学生的要求是:观察谁?晶体。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加热。观察的仪器是什么?温度计。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加热后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并且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工,有的同学专门观察物态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负责记录。实验后,再组织同学们对观察前提出的要求逐个讨论,得出结论。防止学生把思维只停留在好奇、新鲜、图热闹上。如果每次演示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纲去观察:谁(对象);哪儿(在什么条件下);怎么了(物理过程)。久而久之不用提示学生就能自动地按上述要求观察演示实验了。要引导、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学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物理事实的能力以及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索现象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的本领,为学习物理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 料。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首先应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等,按操作过程中严格规则进行。例如,观察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测量工具(仪器)。在使用测量工具时,首先应该了解测量工具的测量内容、单位、范围以及最小刻度。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在每次使用工具时,让学生识别测量工具。例如每使用一次刻度尺,就要求学生说一遍他的测量内容、单位、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在测量过程中,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测量工具,也是教师重点训练的内容,也应使之自动化。实验中如实地记录原始数据,完成实验后写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表扬老实的学生,批评弄虚作假的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解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现象,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养成自觉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的习惯。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重在理解。学习新概念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这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它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的归纳过程上。在讲力的概念时,可先带领学生举出生活中施力的实例: 马拉车、起重机提重物、磁铁吸引铁钉、鸡蛋磕碗⋯⋯然后总结:“拉、提、吸引、磕⋯⋯”是“作用”;起重机、磁铁、鸡蛋、重物、铁钉、碗⋯⋯都是“物体”;进而归纳出初中物理的“力的定义”。如果先给出力的定义,再举出实例就失去了训练学生归纳思维习惯的作用了。

学习物理规律时,既要使学生弄清规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还要使学生参与这个规律得来的分析概括过程。如学习电磁感应时,适当改进

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不闭合”、“不切割”和分析“全部导体” 等三种情况,分别有无感生电流产生,使学生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了解和三点必要条件的理解,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怎么了?切割磁力线;必然后果?产生电流。

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死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 巧。总之,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通过积极的思维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养成力求理解的习惯。

③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周围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物理学理论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人们在劳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长期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因而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养成深究各种现象中运动变化的道理。多产生疑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惯性知识以后,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惯性实例,并分析说明其原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能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周围物理现象的习惯;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安全用电常识回家检查一下家庭照明电路中的保险丝是否符合要求,并分析说明如果不符合要求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就会自动地寻找它的实际应用的习惯。

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自学的习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表演、组织教学活动的“原著”。不少教师忽

视教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把教材搁置一边,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信老师说、跟老师练”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抑制了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

学生怎样阅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基本方法是:

通读: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的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的结构和要点。与学过的知识对比,找出新内容、新概念、新规律。疑难之处作出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系“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读一般在课前进行;细读一般是在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思考味” 的习题或问题,激起学生的困惑心态,引发自觉阅读教材的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消除部分困惑,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精读则是在讲授完一部分知识后,都应该让学生回头阅读教材,巩固新知识,并找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学逐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物理课本上配合文字叙述绘制了大量的插

图,每幅插图都有其自身的物理意义。初中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卡通画来欣赏,而忽略了图中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应训练学生看图,让他们说明图中的具体的物理含义。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普及读物,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接受到新的知识,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