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分明

中国的三国时代蜀汉宰相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精乒,防守街亭要塞,和北方的强敌曹魏对峙。后来,曹魏大军来攻,马谡一不该疏忽诸葛亮“坚守” 的指示,二不该拒绝副将王平的忠告,而仗恃着自己的才干,轻率出兵会战, 结果导致严重的失误,全军覆灭,街亭也因而失守。

马谡撤回蜀都之后,依照军法,身为将帅故违军令而导致失败,应处斩刑。马谡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喜爱的部将,以私情而论,诸葛亮心中非常不忍。可是马谡所犯的过失已经严重到动摇蜀汉根基的地步,这时诸葛亮如果没有明快的处置,将来无法维持民心士气。所以为了对蜀汉的全体军民有所交代, 诸葛亮内心悲痛,泪流满面,终于还是下定决心,把马谡斩首示众了。这个典故,就是成语“信赏必罚”的来源。

诸葛亮斩马谡之后,还深深悔恨自己无法看透他人的贤智和愚昧,把防守要塞的重任交给一个轻率的将军,而贻误国家大事,所以深感自己也有连带责任。于是就亲自觐见蜀帝,自请处分,要求从宰相降为右将军。虽然蜀帝一再安慰他、重用他,但是他这一连串大公无私的明快处分,已经赢得蜀汉军民无比的敬爱,所以后来他出兵讨伐曹魏时,民心士气大振,打赢了好几场战役。

“信赏必罚”自古以来即是领导者用人的不二法则。有功劳的,一定要奖赏,否则谁愿意卖力贡献?有过失的,一定要惩罚,否则谁会谨慎从事? 切实做到信赏必罚的地步,团体的纪律才能获得有效的维护,团体中的每一分子也才尽心尽力,不敢怠忽职守。相反的,做好事得不到奖赏,做坏事不受到处罚,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胡作非为,那么整个纪律及秩序都会遭到破坏,社会将成一片混乱的局面了。

信赏必罚的重点在及时和适度。所谓“及时”,就是明快,并且要在大家印象犹新的时候,立刻施行,大家才会知道效法和警惕。所谓“适度”,就是奖惩的程度要适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大过严惩,小错薄罚。一定要在公平的范围内处理得让人心服口服,奖惩才有意义。如果因为私心,小功给大赏,或是大过而薄惩,那么所激起的反效果,可能比不处置还严重。要做到真正的“信赏必罚”固然很难,可是我相信成功的领导者还是可

以把握住分寸。以诸葛亮为例,他以身示教,不但忍心斩了最喜爱的将领,

并且自请处分,以示负责。他的态度固然诚恳感人,而他的意念更是公正无私,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处分,一定可以对众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