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迹韬光

语义出处很多,金朝马钰《满庭芳》:“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隋书·薛道衡传》:“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其意都在于隐藏才智,不显不露。这是一种不露声色,暂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在封建社会里,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 统治者内部也互相猜忌,为种种之利益而相互不择手段地攻击,因而无真诚可言。把韬晦之术应用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是韩非。他主张君主为了保身,绝不可让臣子们看到真心,主张通过法制加强中央集权。他从权臣们的反动政变到君主的防身之策都有研究。《韩非子》中有许多关于君主统御术的记载。其中特别强调“君主不应把自己的真心爱憎公开化”。

《韩非子·二柄》中说:“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憎所好都溢于言表的话, 臣子们就会肆意在你面前显示或隐瞒什么。如果知道了君主的欲望,臣子们

就会找到投机的机会。”“君子如果喜怒不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 这样,君主就不会被欺骗。”

《韩非子·外储说》中说:“一定要慎于言,否则就会被人看穿;一定要敏于事,不然就会盲从。如果你显示你有知识,别人就会隐藏起他的无知; 要是让人知道你无知,就会受骗,所以只有无为,方可察知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