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不欺

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周武王问姜大公关于选择将帅的问题。姜大公说,将帅应具备五种美德,避免十项缺点。五种美德是勇、智、仁、信、忠。又说,“信则不欺”。孙武把“信”作为将帅应当具备的五个条件之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帅率三军之众,舍生忘死,重要的条件是将帅平时以“信”带兵,平时信而不欺,推心置腹地对待士卒,打起仗来,士兵就会衷心地服从指挥而不怀疑,这样的军队,会无往而不胜。

春秋时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不背盟约,全部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晋文公不渝“退避三舍”之约,大败楚军,并在践土称霸;晋文公伐原,原定攻打 10 天,10 天未下,也依前言,罢兵而去。有人劝他继续攻下去,他说, 我已和士卒说好打 10 天,不能失去信。攻下原而失去士卒的信任,这事不能

干。诸葛亮正准备进攻陇西时,长史杨仪报告说:军中现有 4 万人应该回去

休息了。诸葛亮立即命令这些部队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这 4 万人将要起程

时,魏军突然打来。杨仪建议,让这 4 万人留下,打完仗再走,诸葛亮说, 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军情再紧,也不能失信前言。诸葛亮让大家按时起程。诸葛亮说,你们的父母妻儿无不倚门而望,我怎么可以让你们留下呢。部队士卒异常感动。几次下令,却不愿走,诸葛亮只好令他们参战。魏军远来,一经交锋,蜀军大获全胜。

取信于士卒,是胜利之宝,聪明的将帅都格外珍视部卒的信任之情。一旦失去部属的信任,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兵器·信》云:“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是故君予以信为大宝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兵,则无敌矣。”

《百战奇当·信战》云:“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

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诸葛亮之所以使士卒奋勇杀敌,临战之日,拔剑争先,以一当十,一战大克,关键在于他取信于军,赢得士卒信任。许多著名将帅都把“‘信”作为治军之宝而用于统兵打仗的实践之中。

古代将帅君王多知“信则不欺”之无穷法力,虽然有些理论和作法也失之偏颇,或者其出发点并不可取,但从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出发,我们仍然可以法古人之精义,去旧论之糟粕,悟出有价值的新意,求得上下目标一致, 相互信任,同仇敌忾。这在平时和战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