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将之术

激将法是军事指挥员通过语言或行动,触伤敌方将士或己方将士的自尊心,进而引起他们的愤怒、怨恨或激情,并使之升华为战斗热情,诱导其按自己的意志和既定企图行事,达到一定作战目的的谋略。这一谋略运用了人类所特有的自尊心。所谓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受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运用这一谋略而取得成功的不乏其例。

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曼图亚战役初期,奥军获得了重大的成功,法军被迫停止攻势行动。这时,有两团法军表现出畏敌情绪,并在惊慌之中放弃了他们的坚固阵地。拿破仑来到这两团驻地,士兵们排列在他的周围。他以悲伤与愤怒的声调向法军训话,斥责他们不该畏敌如虎,更不该丢弃自己的阵地。之后,又命令参谋长,你立即在这两个团的团旗上写上:“他们不再属于意大利方面军了(当时拿破仑统领的法军叫意大利方面军)。”士兵们受到斥责,羞愧难当,哭着恳求这位将军,再考验一下他们的勇气,而不要马上让他们蒙受这一终身耻辱。果然在后来的战斗中,这两团法军英勇杀敌, 为整个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六回曾写过孙蒯用激将法诱杀殖绰的故事。

殖绰原是齐国一员勇将,后来齐庄公派他去协助晋国的叛臣奕盈伐晋, 栾盈兵败,他投奔卫献公。卫献公被逐复位后,派殖绰去讨伐政敌孙林父。孙林父派孙蒯、雍驵二将引兵应战。此二将知殖绰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免有些胆怯和畏缩。孙林父把他俩狠狠地讽刺、挖苦和责骂一顿,说恶鬼尚有些胆量,何况你们是人。一个殖绰就把你们吓成这样子,要是卫献公兵马都来了,岂不要把你们活活吓死!有骨气的就快去杀敌,如不能取胜,就不要活着回来见我。这一责骂,果然使二将愤怒应敌,并且激出了诱敌之计。既战, 雍驵带小股部队将殖绰诱至已设伏的小山村。殖绰毕竟是有战争经验的,疑心村中有伏兵,便命停车。这时在村中小山上屯兵的孙蒯喊着殖绰的名字高声叫骂:你这个齐邦退下来的歪货,栾家用不着的废物,如今又跑到卫国来

找饭吃,真不知羞耻!今日还敢出头逞能,岂不知我孙家乃八代世臣,你胆敢触犯,不识高低,禽兽不如!这一顿臭骂,把殖绰气得眼珠都快蹦出来了, 哪里还顾什么埋伏不埋伏,下令驱车,不料刚近山脚,就连人带车一起掉入陷坑。孙蒯令伏兵一起放箭,殖绰顿时死于非命。

可见,激将法既可用于敌,亦可用于己。用于己,目的在于振奋将领、部下、士卒的激情,增强杀敌的力量。责其弱,能激其勇;斥其愚,能激其智。每个军人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变成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将法正是冲撞这种激情之火的燧石。用于敌,目的在于刺激敌方将领的神经,使其失去理智,鲁莽行动,而受制于我。激将法的运用体现了将帅运用谋略的艺术,不管对敌对己, 凡用此谋而成功者,都是利用和调动了人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尊、自爱、虚荣、竞争、好胜等情感因素。

当然,激将法作为一种谋略,敌我双方都会千方百计地发挥它在战争实践中的作用。因而,一个聪明的指挥员,既善于运用激将法,又要能识别和应付敌人的激将法。正如明代《投笔肤谈》所说:“凡敌诱我以利者,我思其灾;激我以怒者,我思其变。”历代军事理论都告诫后人,将帅切忌处事鲁莽暴烈,刚愎自用。孙武把“躁而怒,动而跳,触而暴”,易被敌凌辱而妄动,作为将帅“五危”之一。

将帅要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清醒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致因故之激将或战场情况影响而暴怒、悲愤、躁烈、狂喜以致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三国时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大箱女人衣服,企图通过耻笑他胆怯而激其怒而出战。但司马懿不气不恼不上当,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枉费了心机,终以失败而还。这说明,激将法之成功与否, 既在己,亦在敌。最终要看谁更能控制自己,智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