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相得

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令素信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信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孙武把“道”看作军事行动的依据、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在第一篇中就首先提出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并把“道”摆在“五事”之首。“与众相得”也是强调上下同心,“令素信”“即国家法令、政令使官民、上下一样遵守,这样教育士卒,他们就会服从。平素使士卒养成服从的习惯,政令、法令、纪律得到严格遵守,将帅和士卒关系融洽。这样的军队,当然能无往而不胜。

殷纣无道,暴虐淫侈,为臣民所愤恨。周武王伐纣,深得民心,同仇敌汽。武王左持黄锁,右秉白旌,亲自指挥战斗,各族兵力上下一心。所以, 纣玉虽有兵 17 万(一说 70 万)。却不抵武王戎车 300 乘、虎贲 3000 人,甲

士 4.5 万人,牧野一战,殷商灭亡。周武王“与众相得”,则胜;殷纣与众相离,牧野战中,前徒倒戈,大败。

楚霸王力拔山,气盖世,而在垓下兵败逃跑时,被一老人故意指错方向, 竟陷大泽之中,被汉军追赶上,只好刎颈自杀。也是因其不得众,不得人, 以致走入绝境。

《三略》提出“良将之统军也,怒己而治人”。《百子金丹》要求“将贵取胜,尤贵得众心”。《管子》指出,“上下不和,虽安心危。”明朝张居正说过,“和,则一可当百;不和,虽有众,弗能用也。”都反映了“与众相得”的统御思想。

孙武的政治主张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在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在本质上不可能“与上同意”。但孙武把“与众相得”作为军事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提出来,是符合战争规律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时,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例如对于经营者来讲,如不能“与众相

得”,和部属貌合神离,孤家寡人打天下,业绩必不能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