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

《纪效新书》卷首《纪效或问》:“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 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曹操次子曹彰,从小就善骑马射箭,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曹操曾告诫他说,你不爱读书而光喜好骑马射箭, 这只是匹夫之勇,不足贵。曹彰说,大丈夫应当学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征战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干吗要当学究呢?曹操曾经问他的孩子们都有什么志向,曹彰说他想当将军。曹操问他怎样能当将军,他回答说: “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后来, 曹彰作战,果然能身先士卒,英勇异常。

《军谶》云:“良将之统军也,恕已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黄石公三略·上略》引用了这句话,并且说,这样的军队“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下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其中“以身先人”的意义,也就是“身先士卒”的意思。《尉缭子·战威第四》云:“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这里的“率身以励众士”也是要将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此激励部下。这样的部队,将帅指挥起来就象自己的大脑指挥自己的四肢一样随心所欲了。他把这一点当作“本战之道”,即用兵打仗的根本道理。

公元 576 年,齐军围晋州(即平阳),楼堞都被打坏了,城墙只剩下 7

尺来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残酷,周守军梁士彦慷慨自若,对部众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部众见主将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皆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百。

公元 917 年,晋将李嗣源率军救援幽州,过了现在的北京房山县西北,

沿山间小河前进。李嗣源派部将李从珂率 3 千骑兵为先锋,到达山口时,遇契丹骑兵万余人堵住山口,李从珂将士失色,部队进退两难。在此危急时刻, 李嗣源带领百余骑跑到队伍前头,奋勇前进,反复三次攻人敌阵,斩契丹酋长一人。晋军跟随。一齐进攻,追敌后退,晋军出得山口。

古代将帅治军,都很重视“身先士卒”。我们现在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也是这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身先士卒,实在是一支军队杀敌制胜的法宝。

我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更强调干部身先士卒。战争年代,指挥员攻在前头,高喊“跟我来”。和平时期,处处做战士表率,这是我军无往不胜的光荣传统,是我军性质决定的,它与封建社会将帅所主张的“身先士卒”有本质的区别。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不可能在总体上要求指挥员做到身先士卒, 个别将领为了忠君,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时也能做到,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和宗旨与无产阶级军队的军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