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转移

在过去的 20 年里,始终没有一个对手能够取代波音公司在商用喷气式客机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地位。不少企业家都羡慕波音公司的成功,其创始人威廉·波音却不会忘记,他的“波音”是如何陷入、又如何冲出“死亡飞行” 的。

波音公司建于本世纪初,是以制造金属家具发展起来的,以后转向专门生产军用品。一战期间,波音公司生产的 C 型水上飞机颇得美国海军的青睐, 波音也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取消了尚未交货的全部订单, 整个美国飞机制造业陷于瘫痪状态。波音也不例外,困入了“死亡飞行”中。

威廉·波音并没因此垂头丧气,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造成“死亡飞行”的原因虽然有形势大变的因素,但也是由于自己过分依赖军方的结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军方的联系,随时了解军用飞机发展的趋势、军方的需求,以便加以满足。这样一旦有机会,可以先其它飞机制造商一步乘虚而入。一方面考虑到军方暂时不会有新的订货,完全可以抽出主要的人力财力,

开发民用商业飞机。

为了保证这一策略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吸收、培养人才。

从此后,波音公司注意吸收和培养人才,并授予他们充分的权力,把主要的力量投入民用飞机的研制,从单一生产军用飞机的旧壳里脱颖而出。

战后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对民用飞机的需要,波音公司推出的 40 型商用运输机以及波音 707、727 客机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从而冲出了“死亡飞行”。以后又陆续推出了波音 737、747、757、767,同时替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设计制造了各式教练机、驱逐机、侦察机、鱼雷机、巡逻轰炸机和远程重型轰炸机等,波音公司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波音公司如果不“金蝉脱壳”,摆脱单一的军用飞机的经营,就无法冲出“死亡飞行”,那只有飞向死亡。

企业在面临竞争的压力和生死攸关的考验时,一定要想办法求新求变, 而不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否则就无法避免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