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

《淮南子·兵略训》:“将必与卒同甘共苦,俟饥寒,故其死可得而尽也。”《医时六言》卷一《将篇》:“势在危急,上下同命。主将必与士卒同甘苦、均劳逸,问病抚伤,如家人父子,民始归心。”“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 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黄石公三略·上略》:“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 以一取万。”《经武要略》:“与士卒同甘苦,得众心谓之众,失众心谓之寡。”《纪效新书》卷首《纪效或问》:“所谓同滋昧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时亦要同滋味。”《尉缭子·战威第四》:“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逸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国语·齐语》:“居同乐,行同和,死同衰,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另外,《兵器》、《练兵实纪》、《兵经百字》等书,都对“同甘共苦”有许多论述,作为一种治军率众的谋略,这一问题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黄石公三略·上略》把这称为“将礼”,举例说,从前,越王勾践统兵打伏,有人赠送他一坛酒,他叫人把酒倒进河里,与士兵同流而饮。一坛酒虽然不能使一河的水都有酒味, 但是全军将士却因将帅能与自己同甘共苦而感激奋发,愿意拼死作战。又引

《军诫》语说:“‘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 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这一谋略的要义在于,将帅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感化士卒,以达到促使士卒自觉投入战斗,与之生、与之死,拼命同敌人作战的目的。

公元前 279 年,曾以即墨小城一座,靠老弱残兵,打垮兵车万乘的强大

燕国的齐国田单,却 3 个月没有攻下小小的狄邑。他为此请教鲁仲连其中原因。鲁仲连说,你在即墨作战时,坐下来就编草袋,站起来就拿锹干活,给士卒做榜样。将军有牺牲的决心,士卒也没有偷生的念头,他们跟你一样同敌人拼死战斗。这就是当年你能打败燕军的原因。而现在呢,你是相国,有租赋供奉,有作乐欢娱的地方,金带围腰,驱军跃马,一味贪图享乐,全无牺牲的决心,士卒怎么能和你一起效命呢?田单听了此话,立刻醒悟。第二天,就亲自出马,鼓舞士气,身临战场,不顾个人安危,站在矢石如雨之处, 擂鼓指挥,齐军将士个个奋战,很快攻下了狄邑。

公元 75 年,汉将耿恭守柳中城(今新疆部善以西)。正值汉明帝驾崩, 章帝新立,国有大丧,救兵不至。匈奴兵与车师叛乱军合攻耿恭,形势极端险恶。耿恭镇定自若,率人御敌。耿恭与士卒推诚相见,誓同生死,食尽穷困,就煮铠弩,吃上面的皮革。虽然如此艰苦,士卒也无二心,毫不动摇。仅剩几十个人还顽强抵抗,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救兵来援,胜利而还,幸存者仅 13 人。

与士卒同甘苦,可以取信于士卒,以一人之心,争取万人之心,精诚团结,英勇作战,历史上这类战例很多,因而,历代将帅都把它作为治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也要有这种与部下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统御大局的同时,以身作则,为企业吃苦耐劳,干在前头,才能团结部下,激励士气,

使全体职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倘非如此,领导者只顾自身享受安逸,不能身先士卒,必然导致部下离心,企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将会陷入危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