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奸之术

察奸之术源于《韩非子·内储说左上》,由于该书是以君主的统治术为主题,因而用许多篇幅论述了怎样才能看透臣下的内心。

《韩非子》的察奸术,有观听法、一听法、挟智法、倒言法、反察法等。所谓观听法,就是不是片面地根据一件事实,而是进行综合的全面判断。“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大意是,如果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不参证,就

不能了解事情。人往往有这样的习癖,对喜好的事乐于接受,对嫌厌的事则加以排拒。如果所“观”的事令其愉快,那么有关此事的否定的评价就不愿去“听”。如果所“听”到的令人高兴,有关此事的恶劣现实也就不愿意去“观”了。了解君主这一弱点的好邪的重臣,就往往口出蜜言,或者只让君主看到他所喜好的一面,因此,即使听到今人满意的话,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加以确证,即使看到今人满意的情形,也必须倾听多数人的意见。不仅对于封建君主是如此,这也是判断情报真假时基本的思维准备。

所谓一听法,是指识破隐蔽在群体之中的“滥竽充数”者。“不一听则智愚不分”。这种方法,是说若不一一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则都混杂于众人之中,不能察知每个人的能力。《韩非子·内储说左上》讲述了这一寓言以为例证:齐宣王使人吹竽,而喜爱合奏,于是经常在宫中召三百人合奏。南郭处士自称吹竽名手,也参与合奏,并得到丰厚俸禄。宣王死,缗王继位。新王不喜听合奏,命乐人们独奏。南郭处士迅即逃亡。这种方法,不一定仅

仅限于“分别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而被个别地巧妙应用。它也用于诘问想以摇摆不定的暖昧态度逃避责任的人,穷迫不舍,看穿其真心。

所谓挟智法就是佯作不知以试验对方。韩阳侯有一天故意把一片剪下的指甲握在手中而假装遗失,严厉命令道:“剪下的指甲如果丢失是不吉利的, 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于是近侍们在房间里到处搜寻,然而一无所获。“绝对不可能丢失。好好给我找!”一名近侍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交了出来。“找到了,在这儿找到了!”韩昭侯就这样知道了谁是说谎者。《韩非子》对这种称为“挟智法”的察奸之术作这样的说明:“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挟智”就是虽然知道却佯装不知。就是说,“佯作不知而询问,则得以明白不知之事;熟知一事,则得以明白其他隐晦之事。” 如果使人觉察到我们已经知道,对方就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以为我们不知道,才会无所戒备地显露出其真实形态。更何况如果摆出洞察一切的面孔, 最终却难免受到愚弄。

所谓倒言法是以谎言考验对方。“倒”,就是颠倒,“倒言”,就是倒错其言,用与事实相反的话来看透对方心理的方法。燕国曾有一位官至相国的名叫子之的人物。有一次。他正与部下交谈,突然说:“刚才从门口跑出来的是匹白马吗?”显然,这是谎言。“没有,没有什么马跑出去呀!”“没有看见吗?”大家异口同声加以否认。但是,其中一位却走到门外,又来报告说:“确实有一匹白马跑了出来。”子之由此知道左右谁是不诚实之人。

(《韩非子·内储说》)这种方式用今天的话说,可以称作“圈套测验”。所谓反察法是说从相反的立场寻找动机。《韩非子》中说:“事起而有

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韩非子·内储说》)如果发生某种事件,起主要作用的是因此受益之人。在有人被害的情况下,也可以据此推测是因此受益者所为。《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的事例:韩喜侯入浴,浴盆中发现小石子。韩喜侯唤来近侍询问:“负责浴室的官员一旦免职,其继任者确定了吗?”“是的,确定了。”“召他到这里来。”韩喜侯严厉责问他:“为什么往我的浴盆里投放石子呢?”那人无法隐瞒,招认说:“负责的官员被免职,我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才⋯⋯”不能仅限于主观的分析, 而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找寻其动机,这是识破、驾驭对手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和部属之间、统治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猜忌、互相倾轧的关系,统御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创造了许多洞察他人心理的谋略方式。在了解这些谋略时,对它们的时代局限性也应引起足够的注意。